在當今這樣競爭激烈的社會裏,任何一位員工的敬業程度都會影響到企業的生死存亡。隻有所有的員工忠於職守,企業才能夠生存發展。
如果員工不敬業,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企業發展受阻,這對於員工個人事業的成功也將帶來不利影響。
敬業的員工富有創新精神和責任感。他絕不會在沒有努力的情況下,就事先逃避職責。他會想盡一切辦法完成公司交給的任務。敬業的人不管在哪裏,都不會無功而返。
敬業是最大的能力
每個人都有工作的能力,但是隻有敬業的工作態度才能夠讓一個人具有最佳的精神狀態,才能將自己的工作能力發揮到極致。
20世紀70年代中期,日本的索尼彩電在日本已經很有名氣了,但是在美國它卻不被顧客所接受,因而索尼在美國市場的銷售相當慘淡。為了改變這種局麵,索尼派出了一位又一位負責人前往美國芝加哥。那時候,日本在國際上的地位還遠不如今天這麼高,其商品的競爭力也較弱,在美國人看來,日本貨就是劣質貨的代名詞。所以,被派出去的負責人,一個又一個空手而回,並找出一大堆借口為自己的美國之行辯解。
但索尼公司沒有放棄美國市場。後來,卯木肇擔任了索尼國外部部長。上任不久,他被派往芝加哥。當卯木肇風塵仆仆地來到芝加哥市時,令他吃驚的是,索尼彩電竟然在當地的寄賣商店裏蒙塵垢麵,無人問津。卯木肇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在日本國內暢銷不已的優質產品,一進入美國竟會落得如此下場?
經過一番調查,卯木肇知道了其中的原因。原來,以前來的負責人不僅沒有努力,還糟蹋公司的形象:他們曾多次在當地的媒體上發布削價銷售索尼彩電的廣告,使得索尼在當地消費者心目中進一步形成了“低賤”、“次品”的糟糕印象,索尼的銷量當然會受到嚴重的打擊。在這種時候,卯木肇完全可以回國了,並且可以帶回充分的理由:他的前任們把市場破壞了,不是我的責任!
他沒有那麼做,他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挽救局麵。但是要如何才能改變美國消費者這種既成的印象,改變銷售的現狀呢?
經過幾天苦苦思索,卯木肇決定找一家實力雄厚的電器公司做突破口,徹底打開索尼電器的銷售局麵。
馬歇爾公司是芝加哥市最大的一家電器零售商,卯木肇最先想到了它。為了盡快見到馬歇爾公司的領導,卯木肇第二天很早就去求見,但他遞進去的名片卻被退了回來,原因是領導不在。第三天,他特意選了一個估計領導比較閑的時間去求見,但回答卻是“外出了”。他第三次登門,領導終於被他的耐心所感動,接見了他,但拒絕賣索尼的產品。領導認為索尼的產品降價拍賣,形象太差。卯木肇非常恭敬地聽著領導的意見,並一再地表示要立即著手改變商品形象。
回去後,卯木肇立即從寄賣店取回貨品,取消削價銷售,在當地報紙上重新刊登大麵積的廣告,重塑索尼形象。
做完了這一切後,卯木肇再次叩響了馬歇爾公司領導的門。這回聽到的是索尼的售後服務太差,無法銷售。卯木肇立即成立索尼特約維修部,全麵負責產品的售後服務工作;重新刊登廣告,並附上特約維修部的電話和地址,24小時為顧客服務。
屢次遭到拒絕,卯木肇還是癡心不改。他規定他的每個員工每天拔5次電話,向馬歇爾公司詢購索尼彩電。馬歇爾公司被接二連三的求購電話搞得暈頭轉向,以致員工誤將索尼彩電列入“待交貨名單”。這令領導大光其火,這一次他主動召見了卯木肇,一見麵就大罵卯木肇擾亂了公司的正常工作秩序。卯木肇笑逐顏開,等領導發完火之後,他才曉之以利,動之以情地對領導說:“我幾次來見您,一方麵是為本公司的利益,但同時也是為了貴公司的利益。在日本國內最暢銷的索尼彩電,一定會成為馬歇爾公司的搖錢樹。”在卯木肇的巧言善辯下,領導終於同意試銷兩台,不過,條件是:如果一周之內賣不出去,立馬搬走。
為了開個好頭,卯木肇親自挑選了兩名得力幹將,把百萬美金訂貨的重任交給了他們,並要求他們破釜沉舟,如果一周之內這兩台彩電賣不出去,就不要再返回公司了……
兩人果然不負眾望,當天下午4點鍾,兩人就送來了好消息。馬歇爾公司又追加了兩台。至此,索尼彩電終於擠進了芝加哥的“帶頭牛”商店。隨後,進入家電的銷售旺季,短短一個月內,竟賣出700多台。索尼公司和馬歇爾公司從中獲得了雙贏。
有了馬歇爾公司這隻“帶頭牛”開路,芝加哥市的100多家商店都對索尼彩電“群起而銷之”,不出3年,索尼彩電在芝加哥的市場占有率達到了30%。
在每一個企業裏,都會有業務人員被派往外地開拓新市場,如果都如卯木肇那樣敬業,想盡辦法為公司贏得業績,又怎麼能不取得好成績呢?
敬業高於能力
在職場中,一個人即使很有才華,但如果沒有敬業精神,是難以取得事業成功的。
阿爾伯特·哈伯德說:“一個人即使沒有一流的能力,但隻要擁有敬業的精神,同樣會獲得人們的尊重。而如果一個人的能力無人能比,卻缺乏基本的職業道德,也一定會遭到社會的遺棄。”
任何一位員工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要想戰勝困難,就需要有敬業精神。如果你能夠在自己的崗位上把敬業變成一種工作習慣,你不但能夠在現在的崗位上變得更加重要,而且能夠迎來更美好的未來。
敬業的員工對於自己的工作會抱著一絲不苟的態度,為工作付出全部努力。即使遇到困難,他們也不會放棄退縮,能夠善始善終,把工作高標準完成。在這些員工的意識裏,工作不僅僅是對老板有交代,更是一種使命感,是職業道德的一部分。對於任何時代、任何工作來說,職業道德都是取得成功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很多員工常常認為自己是在為老板賺錢,所以,對待工作總是能偷懶便偷懶。隻有讓敬業精神深入到每一個人的腦海之中,做起事來才會積極主動,並能夠從工作中體會到更大的快樂,也能夠獲得更多的經驗和更大的成就。而這些經驗也就成為員工向上發展的台階,對幹員工的個人成長產生極大助益。
在一個城市裏有一座建於1917年的樓房,這座樓房的設計者是英國的一家建築設計所。1997年,這座大樓經曆了80年的風風雨雨,在漫長的歲月裏,漸漸破敗。有一天,大樓的業主收到了一封來自遠隔萬裏的英國的信函。信函中鄭重地寫道:該大樓為本所設計師在1917年設計,使用年限為80年,現在已經超期服務,敬請注意,以防發生危險。
經曆了將近一個世紀的時間,對於一所相隔萬裏的樓房,還能夠時刻關注它的安危,這樣的敬業精神讓我們動容。毫無疑問,對於這個建築設計師事務所來說,他們始終堅守的責任和承諾為他們帶來了寶貴的信任,他們的敬業精神,值得所有職業人士學習。
能力是敬業的結果
兩個青年同時到一家企業麵試。兩個人的表現都很出色,難分伯仲,但是公司隻能錄取一個人。老板說:“這樣吧,我給你倆一個任務,你們試著把我們這次生產的皮鞋推銷到非洲某個島上,然後給我你們的答案。”
一個青年自告奮勇地先去了。一個月之後,他回來了。他說:“並不是我推銷不出去我們的皮鞋,問題的關鍵是那個島嶼上的人根本就不穿鞋,我也沒辦法。他們那裏根本就沒有什麼市場,到那裏去推銷皮鞋,簡直是白費勁。如果您事先告訴我那個地方的人根本不穿鞋,我就不會去了。我認為聰明的人應該到一個適合他工作的地方去。聰明的人是不會走彎路的,這就是我的答案。”
另一個人也去了那個非洲島嶼。過了一個月,他也回來了。他高興地對老板說:“那個地方的市場太大了,簡直超乎我的想像。那裏的人根本就不知道穿鞋的好處,我請他們嚐試一下,如果好,就付錢,如果不好,沒關係,可以退回。沒想到,他們穿上之後就不想再脫下來了。這次生產的皮鞋被訂購一空,我這次還帶回來很大一筆訂單。”第二個人用自己的行動給了老板一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