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間的默契是精神享受。它誘惑人,吸引人,感化人,陶冶人。它不但激勵你的鬥誌,鼓舞你的力量,更淨化你的靈魂,正如李白在《扶風豪士歌》中寫的:“扶風豪士天下奇,意氣相傾山可移。”同事間的默契可以產生移山倒海之力。
同事間的默契是情緒的興奮劑。它有著一種極為普遍的作用:如果你把快樂帶給一個同事,你將得到兩份快樂;如果你把憂愁分給一個同事,你將會消減掉一半的憂愁。
同事間的默契具有很大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在人類思想史上,由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演奏出來了一曲雄壯的動聽的友誼協奏曲,可以說是兩位導師在長期的共同合作中,彼此的思想相互同化為一個更偉大的思想後,才為人類誕生出一部完整輝煌的《資本論》。當馬克思溘然長逝時,恩格斯毅然放下自己籌備七年之久的《自然辯證法》的寫作,全力以赴整理馬克思的遺作,繼續完成《資本論》的寫作及出版工作。柯切托夫說:“如果你周圍是一群鷹的話,那麼你自己也會成為一隻鷹;如果你在一群山雀中間的話,那麼你就看不到海闊天空。”可見,要想考察一個人,隻要了解一下與他默契相處的幾位同事就可以了。
同事間的默契是才智的催化劑,啟迪思維,增進智慧。默契能使人擺脫黑暗混亂的胡思亂想而走入光明與理性的思考。這不僅是因為彼此的思想交流可以使你的混亂思維“雲開霧散”,而且可能任何一種輕描淡寫的開導,都能成為你撞擊智慧火花的燧石,激發你的創造靈感,使你對事物的認識茅塞頓開,觸類旁通。
同事間的默契是兩個獨立自我之間相互和諧、相互提攜、相互融洽、相互引領。
不要越級打報告
在工作中,越級報告意味著要越過直屬上司,直接與頂頭上司說明你的看法或爭取權益。
通常打越級報告是一種危險的行為,會產生眾多不良後果,往往容易傷害到你自己。頂頭上司一般都不喜歡越級報告,會打回原級處理,你根本無法收到預期效果。這還有可能導致你與直屬上司之間關係惡化,因為你這樣做明顯是對他的不尊重。事後就算他不炒你魷魚,也不再會給你信任。你的報告如果被同事們知道了,他們可能會攻擊你,而使你“裏外不是人”。
就算你的報告是非常正確的,你也破壞了單位的正常運作程序,這會使頂頭上司頭疼。即使你成功了,他們也會心存芥蒂,認為你對他們也可能采取同樣的行為。所以,一般情況下,盡量不要越級打報告。
克勞迪就在這方麵缺乏經驗。當公司安排了一項重要的工作項目之後,部門主管反複考慮,猶豫不決,難以下定決心,拿不出可行的方案。這時克勞迪就越過部門主管,直接向領導說自己承擔這項任務沒問題。他的這種做法無疑嚴重傷害了部門主管的感情。其實,他本應該跟部門主管商量對策,分擔他的壓力,拿出方案來,這樣不僅為部門主管解了憂,也能使部門主管對自己有個好印象。而就在部門主管需要幫助的時候,克勞迪不但沒有給予幫助和分憂解難,反而施加了更多的壓力。這種作法使部門主管對他很不滿意,事後不久,就找了個理由把克勞迪辭退了。
在工作中,你若是想越級打報告,需要先檢視一下自己的動機,是為公司利益著想而不是為了個人利益。確認了這一點,你就能選擇正確的方式了。
因此,在工作中你有什麼建議或想法需要打報告時,一定要逐級上報。最好先與直屬上司進行溝通,這樣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不背後亂說。
最動聽的語言
讚美可能是人類所能講出的最動聽的語言。讚美別人,仿佛用一支火把亮別人的生活,也照亮自己的心田,有助於發揚被讚美者的美德和推動彼此的友誼健康地發展,還可以消除人際間的齟齬和怨恨。
績效管理顧問艾倫曾為美國陸軍部訓練軍官,她喜歡對下屬講下麵這個故事:
在上課的軍官當中,有位上校對於激勵技巧的使用頗不以為然。在訓練課程結束之後大約一個星期,那位上校負責一份重要的簡報,由於他做得十分出色,他的上司——一位將軍想要讚美他。將軍找了一張黃色的圖畫紙,把它折成一張精美的卡片,外邊寫上“太棒了!”裏麵則寫了一些鼓勵的話,然後召見他,當麵稱讚他,並把那張卡片交給了他。
上校把那張卡片拿在手中讀了一遍,讀完之後僵直地在那裏站了一會兒,然後頭也不抬地走出了辦公室。
將軍有點莫名其妙,心想: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心中不安的將軍尾隨上校出來看看,結果,讓他感到美妙的是上校到每個辦公室都去轉了一圈,向人炫耀他那張卡片。
故事到此還沒有完,那位上校此後把這招運用得比將軍還好,他為自己專門設計印刷了一批用來讚美別人的專用卡片,結果收到了絕佳的效果,人緣大增。
一個經常讚揚子女的母親會創造出一個完滿快樂的家庭,一個經常讚揚學生的老師會使一個班集體團結友愛、天天向上,一個經常讚揚下屬的領導者會把他的集體管理成和諧向上的團隊,這是因為每個人都願意接受充滿真誠和善意的讚美。
從人的內心來看,每個人都是需要別人進行讚美的人。當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開頭的讚美能激勵他下決心做出成績,中間的讚美有益於他再接再厲,當有成就後,讚美則可以肯定成績,從而讓人進一步努力。讚美可以使處於人生低穀的人重新揚起鬥誌,使春風得意的人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使聽到讚美的人心情愉悅,從而變得友善溫和,容易溝通。
讚美絕不是一件易事
某個人想拜見新到任的縣官套套近乎,但又不知縣官喜好什麼,就問其手下的人:“你們誰知道這個縣太爺有什麼喜好?”有個人討好他說:“聽說縣官老爺喜讀《公羊傳》。”
這人將話記在心裏就去見縣官,聊過幾句,縣官問道:“請問先生您喜歡讀什麼書?”這人一聽,拍馬屁的機會來了,趕忙答道:“最喜歡《公羊傳》。”縣官聽了這話想試探他一下,就問道:“那麼請問是誰殺了陳佗?”
據《公羊傳》記載,魯哀公六年,是蔡國人殺了陳佗。可是根本就沒讀過《公羊傳》的這個人不知如何回答,過了好大一會兒才說:“我真的沒殺陳佗。”
縣官這個時候心裏就已經清楚了,就進而戲再他說:“既然您沒殺陳佗,那麼請問是誰殺的?”
專門來拍馬屁的這個人一聽,嚇壞了,跌跌撞撞地就跑了出來。連鞋子都跑掉了。人們見他光著腳在街上跑,就問他究竟出了什麼事,他失魂落魄地大聲說:“是那縣太爺,他劈頭就問我殺人犯的事,我以後可不敢再來了。至於那個殺人犯,恐怕遇到大赦才會出來吧!”
瞧,這就是不會讚美卻硬要去奉承的結果。讚美是一件好事,但絕不是一件易事。讚美如果不審時度勢,就變成了讓人憎惡的奉承。那種赤裸裸的“拍馬屁”當然會讓人厭煩,結果導致弄巧成拙。因此我們在讚美別人的時候,不但要出自內心地去說話,更要講究說話的技巧。要把話說到點子上。因人而異,突出個性,有特點的讚美比一般化的讚美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讚美也要有技巧
雖然人人都喜歡聽讚美的話,但並非任何讚美都能使對方高興。能引起對方好感的隻能是那些基於事實、發自內心的讚美。相反,你若無根無據、虛情假意地讚美別人,對方不但會覺得你油嘴滑舌、詭詐虛偽,更會認為這種讚美是對自身的一種汙辱,結果導致一場矛盾的發生。要知道,讚美也是有技巧的。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需要去讚美人,而那些有非常顯著成績的人並不多見。所以,交談中的讚美也應從具體的事件入手。我們要善於發現別人哪怕是微小的長處,巧妙地予以讚美。讚美用語越具體,越說明你對他的了解,對他的長處越看重,對方也便越感到你真摯、親切和可信,人際距離自然就會越來越近。
讚美的效果在於見機行事、適可而止,不能少說,也不能沒完沒了。當然,這裏麵的技巧,還要親自試驗才能慢慢體會得到。
分寸之道
讚美是說好話,奉承也是說好話,不同的是,讚美比奉承更多一些真誠,更少功利的感覺。人人都喜歡聽讚美,沒人樂意接受虛偽的奉承。
要看人說話。人的素質有高有低,年齡有大有小,處世時間也有長有短,我們必須要看人說話,根據其實際情況來說不同的讚美之詞,要與其自身相符。這樣才能避免浮誇和奉承的嫌疑。
要拿事實說話。讚美時談幾個例子出來,會讓自己的語言更親切可信。
要情真意切。說話時微笑地看著對方的眼睛,讓他知道你是真誠的。
要適當借助身體語言。讚美並不一定總用一些固定的詞語,見人就說好。有時候,可以借助於身體語言,比如投以讚許的目光、做一個誇獎的手勢、送一個友好的微笑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要對別人的意見不要立即表示讚賞,給自己一段時間,表現出你的謹慎和細致,然後給別人進一步表明意見的機會,讓他們說服你,這樣你對其智慧的讚美就會顯得更具價值。
在任何場合,對任何人,都要用適當的方法加以讚美,你可以把它看做是對未來的一筆投資。哪怕是別的部門的領導,或者是你所厭惡的人,也應該對他們的長處加以讚賞,這一樣會給你帶來回報。
敬業造就忠誠
遵守“黃金原則”
每一個人都希望受到周圍人的稱讚,希望自己的真正價值被認可,對於別人肉麻的奉承、巴結會感到惡心,然而卻渴望對方發自內心的讚揚。鑒於此,我們不妨遵守“黃金原則”:“希望同事對我們如何,我們就對他們如何”——發自內心的稱讚他。
林肯曾經說過:“人人都喜歡受人稱讚。”威廉·詹姆士說過:“人本質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
美國鋼鐵公司第一任總裁夏布先生也曾說過一段意味深長的話:“我想,我天生具有引發同事熱情的能力,促使人將自身能力發揮至極限的最好辦法,就是讚賞和鼓勵。來自長輩或老板的批評,最容易葬送掉一個人的誌氣。我從不批評他人,我相信鼓勵是使人工作的原動力,所以我喜歡讚美而討厭吹毛求疵。如果說我喜歡什麼,那就是真誠、慷慨地讚美他人。”
這就是夏布成功的秘訣。
避免錯誤的稱讚。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喜歡美的事物,但稱讚時機和場合必須恰當。
假如有人當眾誇獎一位女孩,其他的女孩可以會產生不滿。“吃醋”的心理不僅男人有,女人也有。尤其是對女同事或女同學,最好能不當其麵誇獎其他的女性,因為她們對這類問題十分敏感。
讚揚同事要把握尺度。不要過分地讚揚同事,那會給人一種奉承的感覺。假如聽了你的稱讚後,連同事自己都覺得害臊,那種讚美還不如不說為好。所以,稱讚要以平常的口氣說出來。
維護自我權益
很多時候,領導在分派任務下達命令的時候,自己也並不明確,不知道命令該不該下,不知道下達命令會產生何種結果,集中命令的目標,同時,這樣的談話又給了你一個展示自己的機會。
但是,對於遠距離的托付命令,一定要特別警覺,領導為了工作可能總有新的想法出現,但不能付諸實施就是另外一說了,但是不管結果如何,他們都會試一下,所以命令你去幹什麼的時候,為了使你相信計劃會成功,領導通常會給你一些諾言,不是給你減輕工作負擔,就是給你加薪。
但是,非常不走運,你剛剛著手這項新的工作之後,他卻對此不聞不問,或者他甚至把原計劃投資在這個計劃上的人力、物力、財力全部投資到別的計劃上去,你會頓覺前功盡棄,想找領導論理,卻沒有足夠的證據說明領導對你曾經許下的諾言,你就像被扔在荒野中一樣無人問津,這時候你該怎麼辦?
想盡方法,明確任務。
情緒激昂,問領導問題,尤其是關於領導對你的期望應得到的報酬,如果你對領導的回答不滿意那就繼續問,以問題的形式表示對你的不滿。
記錄你們之間的商討以及達成的協議。
當你跟領導的意見達到一致後,立即把商討過程及協議寫下來,如果領導中途變卦,或者不願付給你相應的報酬或因為畏懼公司政策而命令停止計劃的實行時,這寫下的東西就變得非常重要了。因為這就是證據,去複印幾份把原文送給領導,給自己留一份,再給相關的人,每人一份,這不是威脅,而是保護自己的利益。
你完全有權利去希望領導的承諾可以兌現,但如果他耍賴,也別慌,“證據”可以幫你,不管你是要提醒領導還是要從領導那裏討回公道,“證據”都是最可以保護你的“護身符”。這不是威脅,在現代商業社會裏麵,你必須學會自己保護自己,自己維護自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