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兩大社會思潮(3 / 3)

這一學說認為天是宇宙的主宰,天子就要受命於天,接受上天賜給的一切。接受治理四方的命令,又把天命與五行相勝(剋)的學說結合起來,鼓吹金、木、水、火、土就是五德,曆史上一個朝代代表其中的一德,如果一德衰了,另一德就取而代之。

五德循環更替,按五行相勝次序,周而複始。凡帝王將興,上天就降下符應或祥瑞,以表示受命於天。

在這一學說的指引下,就編造出黃帝得土德,所以天就顯示了黃龍地螾(大蚯蚓)之祥瑞,黃帝就做了帝王,製度是尚土的,顏色是尚黃的。

後來土德衰,木剋土,禹就據木德而興,因此得了秋、冬草木不殺的禎祥,建了木德製度,換用了青色衣服。後來湯以金德取代了夏的木德,周文王又以火德取代商的金德。各德的取代都有其相應的符應、製度、服色,等等。這樣,“五德終始說”之鼓吹者就編造出了一部帝王受天命發展演變的有規律的曆史。

在科學還不發達的古代,這一充斥著宗教迷信色彩的學說,竟然流傳開來,並受到重視,成了帝王統治是否符合天意的準則。秦始皇相信它,以賈誼為代表的一部分知識分子,對“五德終始說”也很相信,故此主張“更秦之法”,秦為水德,漢應為土德,並相應的改製度、易服色等等。

西漢初期又出現了一種三統說。三統說是誰最先提出的已難以查證,不過董仲舒是其積極鼓吹者。三統說自曆史循環論的觀點出發,認為曆史的發展就是黑、白、赤三統的循環。夏為黑統,建寅,以農曆(夏曆)正月初一為歲首;商為白統,建醜,以農曆十二月初一為歲首;周為赤統,建子,以農曆十一月初一為歲首。繼周者又應當是黑統。這就是所謂的天道。

三統說同五德終始說皆為曆史循環論,主宰循環的決定力量都是天。二者的差別為:五德終始說認為秦是水德,在五德循環中占有一德的席位;三統說則認為黑、白、赤三統指夏、商、周,秦被排斥在三統之外,因為秦不符合三代的道統。三統說非常符合儒家的思想,可能是儒家改造五德終始說而提出來的。

上述二說俱鼓吹新王朝應受命、改製。董仲舒在《舉賢良對策》中要求改正朔、易服色、更化,亦是要求漢武帝要受命改製。

二是德治、王道與法治、霸道。商朝崇拜天、迷信上帝,可是天並沒有能保祐商,商朝亡國了。周朝接受了教訓,強調敬天保民,重視德。清代王國維曾在《殷周製度論》一文中說:

“殷周之興亡,乃有德與無德之興亡。故克殷之後,尤兢兢以德治為務。《召誥》日:‘我們不可不借鑒於夏代,也不可不借鑒殷。夏代、殷代,受天命該有多少時間,我不知道。我隻知道,夏、殷的國運沒有延續下來,是因為他們不敬其德,才失去了天命。’周之君臣,於其嗣服之初反複教誡也如是,則知所以驅草竊奸宄相為敵仇之民而躋之仁壽之域者,其經綸固大有在,欲知周公之聖,與周之所以王,必於是乎觀之矣!”

了解西周重德治的思想,就可以知道儒家德治思想的源頭就是從西周繼承來的。孔子說,仁者,“愛人”,也就是說仁,就是愛護人,尊重人,把人當作人去對待。這和上引《尚書·康誥篇》:“文王克明德慎罰,不敢侮鰥寡”的德治思想是何等一致。

至於孟子的仁政、王道思想則是從周代的德治思想發展而來的。然而,在春秋戰國孔、孟的這套宣揚仁義教化、仁政、王道治國之道卻備受冷落,四處碰壁。與此相反,講法治、霸道的法家,卻大見成效。尤其是秦國,竟然以法家思想為指導,使國家富強,並滅了六國。然而,秦朝最後卻落了個短命而亡。

漢初,秦朝為什麼會滅亡成了人們探討的熱門話題。《漢書·刑法誌》說:“春秋之時,王道浸壞,教化不行。”“秦始皇,兼吞戰國,遂毀先王之法,滅禮誼(義)之官,專任刑罰,奸邪並生,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潰而叛之。”賈誼在《過秦論》中把秦朝滅亡的原因歸結為“仁義不施”。一言以蔽之,認為秦的滅亡是由於不施仁義、不用德治、專任刑罰、廢棄三代的傳統所造成的。

德治、王道與法治、霸道的爭論,明顯反映了漢初社會對治國思想、製度、方法的爭論與選擇。

這便是漢武帝即位後,麵對的兩大社會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