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從即帝位不久,就不斷進行尊儒活動,其中產生了深遠影響的,還要以置五經博士、興學校兩件事為最大。
置五經博士。據考證,博十一職據戰國末已經設立。
漢初承秦製置博士,文帝時博士多達七十餘人,博士的構成、作用與秦相似。漢初,儒家經學就有博士。
《漢書·武帝紀》載建元五年(前136)春,置五經博士。由於這時《樂》已失傳,儒家的六經隻剩五經,而《詩》、《書》、《春秋》三經已置,所以,要置的隻是《禮》、《易》兩經。
《漢書·儒林傳》讚曰:“自武帝立五經博士。初,《書》唯有歐陽、禮後(後蒼)、易楊(楊何)、春秋公羊而已。至孝宣世,複立大小夏侯尚書,大小戴禮,施、孟、梁丘易,穀梁春秋。至元帝世,複立京氏易。”
這段記載把武帝立五經博士後經學的傳授講得清清楚楚,傳授的《尚書》是歐陽尚書、《禮》是後氏禮、《易》是楊何傳授的易。到宣帝對經學的傳授又增加了幾家,至元帝時又增加了京氏易。
如果這個記載不錯,後蒼就應是武帝時所立博士。況且,在宣帝即位的第二年即本始二年,後蒼已由博士升為少府兩年。昭帝在位時間僅十四年,而且文獻上無昭帝立
經學博士的記載,所以後蒼立為《禮》博士隻能是在武帝時期。
漢武帝置五經博士,是由於《易》、《書》、《詩》、《禮》、《春秋》這五經對治理國家有重要作用。置五經博士這一措施對儒學發展的促進作用是無法低估的。
據典籍所載,中國在夏、商、周時已有學校。漢代國立大學稱太學,是武帝時創立的。郡國地方辦的學校稱庠序,在武帝之前如蜀郡已有設置,武帝時“乃令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官(校舍)”,學校才普及於全國。
興辦國立太學是董仲舒在《對策》中提出的建議,董促舒興太學的建議和辦學的具體措施。這些具體措施:一是“置明師”,就是設置明儒家經學之師,也就是後來武帝所設置的五經博士。二是“養天下之士”,就是培養來自全國的學生。三是通過“數考問”了解學生的才學。這樣國家就能夠得到“英俊”之材。
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的建議,並付諸實施。建元五年(前136)春“置五經博士”,為興建太學準備了教師條件。過了十二年,到元朔五年(前124)六月,武帝下了一道興學的詔書,詔書中講了製禮作樂進行教化的重要性,並指令太常商議為博士置弟子的事情,以使鄉裏能崇尚教化,並達到砥礪賢才的目的。
詔書下達後,丞相公孫弘與太常孔臧、博士平等商議,為執行漢武帝詔令的精神,決定采取以下具體措施,並上報漢武帝批準。決定采取的具體措施如下:
陛下勸學興禮,崇教化,礪賢才,以化四方,這是謀求天下太平的本原,先要把京城建成一個“首善”的模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