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小禾的境遇要比杜稼田好得多,她很快被喬小珍發現了。樂水地秧歌有自己的地域特點,它不同於東北大秧歌和陝北秧歌舞,表演以扭和逗為主,並穿插著人物扮相和故事。今年一個冬天,家家溫室裏已有幾千塊錢的收入,再加上田春林和田自高做了組織動員,村裏很多人置辦了新行頭來登場亮相。領頭的是過來胡林河一帶有名的秧歌頭喬守才。田自高扮的是“老”,光葫蘆腦袋上戴了個梳有老太太發髻的假發,耳朵上吊著一紅一綠兩個尖辣椒;身上穿著樸社長送給貴奶奶的那件韓服,手拿一根長煙袋,兩個肩膀抖著,扭得渾身都是點兒。田大明白扭的是“傻柱子”,耍著兩個捶布棒槌滿場跑,見了逗得正熱鬧的“妞”和“小生”,在旁邊歪著脖子看一陣,跳上去用棒槌打散。田凱、立秋、大鬧扮了一出《西遊記》,田凱孫猴子,立秋沙僧,大鬧豬八戒。三個人按角色戴了麵具,各拿著金箍棒、釘耙等,大鬧還做了兩個豬耳朵和一個大肚皮。喬立新、玉珍、豌豆等也在場上,大家都化了妝,沒有喬小珍的指點,杜小禾根本認不出來。喬小珍見杜小禾眼睛一直在秧歌場上搜尋著,知道是在找田春林。故意不指點給她,拉她上場和大家一起扭。杜小禾沒有扭過秧歌,怕上場後讓人笑話。喬小珍說,秧歌不像這舞那舞,快三步、慢四步有講究,上了場踩著喇叭點走兩步就會扭了。又跑上場把田凱的猴臉麵具拿過來,說怕害臊戴上這個。杜小禾覺得好玩,戴上麵具,拿兩把扇子上了場。她在大學裏跳過健美操,跟著喇叭點走幾步,胳膊和腿就活泛起來,手裏的扇子也能轉出個花來。
喬小珍帶杜小禾扭一陣,扭到一個扮相俊俏的小生跟前。俊小生頭戴相公帽,身穿淡綠色寬袖長袍,臉上勾眉畫眼,化著濃妝,扭得很投入。喬小珍和杜小禾圍著他扭了兩圈,見沒反應,伸手拉開杜小禾的麵具。那小生見到猴臉後的真麵目,吃了一驚,險些一個屁股墩兒坐在地上。杜小禾認出扮小生的是田春林,朝他狡黠地笑笑,又戴好了麵具。
杜小禾扭得更歡了,她邊扭邊在人群裏尋找著父親。看到杜稼田已擠到了人群前,站在幾個吹喇叭的後麵看得很投入,腦袋似乎還在隨著秧歌點的節奏,在輕輕地晃動著。
樂水地秧歌的高潮是結束前的“撲蝶”。這時秧歌場上的秧歌腳們,要快速圍著場子跑兩圈,而後便開始進行“編花寨子”和“卷馬蜂窩”的集體造型表演。“卷馬蜂窩”的場麵熱鬧而好看,也最能檢驗一個秧歌頭的水平高低。人們在秧歌頭的指揮下,高舉著扇子卷成一個螞蜂窩樣的扇子花團後,秧歌場的中央就像由彩扇組成了一朵盛開的牡丹花。接下來站在花心裏的秧歌頭,要從這朵花中帶出一支秧歌隊伍來。沒有經驗的秧歌頭,往往會把“馬蜂窩”卷散了,把秧歌隊帶亂了。
喬守才不愧為當年胡林河一帶的著名秧歌頭,在他穿插跑動的指揮下,“馬蜂窩”卷得有條不紊,牡丹花的花瓣層層有序。卷完馬蜂窩,就開始“撲蝶”了。因為這是一場秧歌最精彩的時刻,吹喇叭的要先站起來,表演一陣喇叭花吹。他們拿出各自的看家本事,有的在胳膊肘上架起兩個倒滿水的大碗,有的把喇叭筒耍出各種花樣,表演著各自的絕技。在這表演中,喇叭聲驟然停下,而後又隨著一聲長調舒緩而起。這時一對對秧歌腳對舞著扇子,撲到喇叭案前,像兩隻蝴蝶跳躍撲動,翩翩起舞,表演跳躍、翻跟頭等特技。
表演撲蝶時,看熱鬧的人們湧進秧歌場,杜稼田被留在了場外。沒了擁擠的人群,他感到有些孤單,也有些冷。田春林和幾個年輕人不會撲蝶,他想尋找一下杜小禾在哪裏。沒看到杜小禾的身影,卻發現了站在人群外的杜稼田,趕忙和年輕人跑過去。他們還沒卸妝,塗了粉彩的臉上淌著一道道汗水。
杜稼田看著一張張英氣勃勃的臉說,這場秧歌扭得好,年輕人不管幹啥,都要有個龍騰虎躍的勁。
田春林說,杜書記別走了,晚上跟我們一起扭秧歌。杜稼田問,晚上還有秧歌?田自高接過話說,晚上咱唱樂亭大鼓。
見時間還早,杜稼田要田春林帶他到村裏的溫室基地轉一陣,而後又去了春棚規劃區。楊大槐正在那裏,見到杜稼田說,給杜書記拜個晚年。
杜稼田說,老話說,青草沒驢臉,拜年也不晚。今天剛初三,咋還是晚年?楊大槐說,我給村裏作了規定,今年初一拜一天年,完了不許閑串門子浪費工夫,到地裏來忙活春棚。杜稼田問,你這個規定是不是有點兒“霸道”,村裏人會不會有意見?楊大槐指指四周已建起的春棚說,有意見?有的人家三十、初一都來這裏忙,有意見的,讓他們到茅房裏去提!杜稼田想起來,聽劉新民說過這個楊大槐,笑眯眯地問,聽說當初對建溫室,你好像沒有這麼高的積極性?楊大槐搓著手說,當初是當初,現在是現在。建溫室落在了後頭,建春棚要趕上去,我們東、西鳳坨組成了合作社,還要打擂台比一比,賽一賽呢。杜稼田說,你們這個合作社組織得好,也該比一比、賽一賽!沒事溜達到地裏看新鮮的楊八爺,見這裏圍了不少人,走過來叫著楊大槐的小名說,槐頭,這一座座春棚就像當年宋遼兩軍交戰時,楊老令公安營紮寨的帳篷,你一定要給咱楊家將爭口氣,好好和東鳳坨打這個擂台!楊大槐哭笑不得地說,八爺,這麼冷的天你老人家別凍著,那春棚裏暖和,到裏麵去轉轉吧。楊八爺說,我還真得到這大帳裏去巡視巡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