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1年,西班牙人占領了菲律賓。在菲律賓的西班牙人幫助明廷夾攻以林風為首的中國海盜,但他們也隻能在福建海口通商。
16世紀末,俄國沙皇政府用武力征服了西伯利亞西部的諸民族;17世紀40年代,在黑龍江上遊的石勒喀河北岸侵占了尼布楚城,並在黑龍江北岸河曲處建立一個前哨小站雅克薩,陰謀繼續向下遊發展。1685~1686年,清朝康熙皇帝兩次出兵圍攻雅克薩,1689年中俄雙方訂立尼布楚條約,阻遏了沙皇俄國在這一地區的侵略野心。
荷蘭是17世紀的海上霸主。1601年荷蘭船隻首次到廣州,此後,兩次強占澎湖列島,並侵擾廈門沿海的若幹地方,把俘虜的華人抓到爪哇做奴隸。1624年,明朝官軍奪回澎湖列島。接著,荷蘭人又強占了台灣。1661年,即清朝順治十八年,民族英雄鄭成功從台灣趕跑了荷蘭人。
英國的東印度公司的第一次來華的船隻是為葡萄牙人所雇傭的,這是在1635年,即明崇禎八年。1637年(崇禎十年),英國人威代爾率領的艦隊(共4隻船)闖進珠江口,與虎門炮台相互炮擊。炮台被毀,英國艦隻也因受到損傷而退出。由於當時英國在東方主要是經營印度,它在中國海口又受到先來的葡萄牙人的排擠,所以直到17世紀末年,英國隻有少數船隻到廣東海口從事貿易。
在這一時期,中西接觸頻繁,西方知識隨著器物傳播而紛紛輸入,其內涵都是國內朝野人士所未曾見聞,未曾經驗的。對這些陌生的新事物、新人群、新思想,不免產生諸多誤解或反感。於是,衝突頻頻發生,戰爭和交涉,仇視和疑懼,也反映到清政府和社會民眾的傳播行為中來。這種傳播行為和傳播觀念突出表現在如下幾點:
(1)根據曆史上對付外民族的經驗,用中華文化去同化外來的民族。
(2)堅持以中國為中心的觀念,用武力來對抗外來入侵者,使之臣服天朝。
(3)采取自足的經濟策略,排斥外國商品,隻允許外國商人在有限範圍活動。
例如在元、清兩代時期,中國成功地實現了對外來民族的“華化”,即使他們已經成為中國土地上的統治者也不例外。在漢、唐兩代時期,以大量消耗國力民力的方式,進行大規模擴展,迫使周邊國家向中國進貢以表示臣服;至於對外域商人,采取不完全擯斥,但決不予以重視的態度。正因為此,所以當晚清麵對西方強大的列國時,從不認真了解那些國家的真實麵貌,一律斥為“洋夷”,僅僅單方麵要求對方朝貢,強調禮儀細節,用封建傳統去迫使對方就範。
據清政府官修的對外關係檔案資料彙編《籌辦夷務始末》(或稱《三朝籌辦夷務始末》)記載,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8月17日,曆任兵部侍郎,理藩院、禮部、工部、吏部、戶部尚書,八旗都統,步軍統領(又稱九門提督)的耆英負責主持和約,他提出要親自會見英國人談判,奏雲:“如果將來議有成說,奴才等自應會同麵見該夷酋,以定大局。”道光朱批:“既有成說,總以不會麵方好。”皇帝不讚成跟外國人直接接觸。此後,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5月8日大臣賽尚阿幹脆提出說:“惟有豫絕其求見之路,庶足以杜期於覬覦而省枝節。”意思就是要徹底關閉中外接觸的門路。在1840年鴉片戰爭,英國用大炮打開中國門戶之後,清政府竟仍然推行一種自我封閉的外交政策。鹹豐即位不久,在一次為禁止天主教傳教的對外交涉事件中,便諭令軍機大臣稱:“惟與外洋交涉事件,自應循守舊章,以杜嘵瀆,尤須隨時應機通變,期於製馭得宜”,“凡事慎之於始,勿自我發端,轉啟將來饒舌也。”所謂“自應循守舊章”,充分反映了清政府在涉外傳播上封閉保守的思想。
二、清廷的閉關鎖國政策
明清之交,歐美資本主義興起,西方資產階級四處鑽營,牟取暴利;與此相反,中國封建主義進入末世,統治者開始采用與世隔絕的辦法,以保衛自己的存在。
17世紀40年代,滿族貴族統治中國後,由於思想上政治上等方麵的原因,采取了閉關鎖國政策,把自己孤立於世界之外。閉關政策嚴重地阻礙了中國資本主義萌芽,阻礙了中西文化的交流,阻礙了中國人民對世界的了解。
(一)清廷閉關政策對外方麵的主要措施
1.限製通商口岸
清朝初年,由於南方沿海抗清勢力的存在,1656年清簽下禁海令,斷絕中外聯係。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由於台灣抗清勢力被鎮壓,清廷下令開放海禁,指定廣州、漳州、寧波、雲台山(今連雲港附近)四地為通商口岸。到了1757年,即清乾隆二十二年,清廷擔心洋人日趨寧波,擴大中外接觸麵,影響民風土俗;擔心洋人深入內地,滋長東南沿海人民久已存在的反清情緒。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廷又下令通商口岸隻限廣州,封閉其餘三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