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經營大師談經營模式(1)(3 / 3)

第十一,有時候因為猶豫,我們也失去了重大的商業機會。真正的商人見了好的商業機會像狼一樣撲上去。97年李嘉誠股票是29,彙豐是70,我們應該采取行動。那時候香港地產很低了,我應該大量收購豪宅。但機會看準了總猶豫。1995年的時候英國,重要的地也不值那麼多錢,現在漲了11倍。當時是一百美金一平米,現在最少一千美金了,這就是重大的機會。商人看著機會流失,意味著心在流血。我是非常敏感的人,我的眼睛是亮的,但手沒有伸過去。

第十二,中國的企業能同甘苦但不能同享福。花盆裏養不出萬年鬆,隻有同甘苦、同享福,大家才能不斷前進。

作為一個企業領導人,我們麵臨著痛苦、幸福,有時候此多彼少,有時候彼多此少。有時候可能一夜之間賠本了,大後天可能跟老板說我解決不了。這時候非常痛苦。我每天把痛苦當幸福,我越痛苦越幸福,這是一個老板跟我說的。所以作為一個企業家,應該永不言敗,應該有一種凍死迎風站,餓死不彎腰。應該有每天把痛苦當幸福的胸懷。

運營企業要學會規避風險--埃力生集團董事局主席吳國迪。

艾力生集團吳國迪簡介。

吳國迪是埃力生集團董事局主席,5萬元起家,使埃力生成為年銷售額五百億的集團。埃力生公司也是中國加入WTO以後第一個打贏反傾銷案的第一家公司。他對企業經營運作時控製風險的注重,表明他是一個很謹慎的人,但形成反差的是他的企業又做得很大,他強調的是企業家審時度勢的能力。企業要注重自己生存的環境,要給自己定一些規矩,在中國現在誠信體係並不完善的情況下,少犯錯誤,規避風險,注重企業未來的方向,這幾點明確了,其實也能造就優秀的企業。

靠四千精神創業起步。

埃力生1985年開始作為政府的國有投資公司,當時5萬塊錢。企業前身是輕工業局,當初又沒有錢,還有這麼多的人,大家想一想,20多年前要改革,我想比登天還難,非常難、非常艱苦,也非常辛苦,當時我們整個管理團隊提出,埃力生的前身要發展、要生存,隻有四句話,這四句話到現在還很流行,在不同的公司、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規模都可以適用。

第一句:踏遍千山萬水;第二句:說盡千言萬語;第三句:想盡千方百計。從1985年到今天,我經常在講奉獻精神,但是沒有奉獻精神是搞不好公司的,企業家本人必須要去奉獻,我警告自己要有一萬倍的付出,隻得到一份收入我就很高興,從20多年前的計劃經濟時期是這樣,現在的市場經濟時期也是這樣。最後“一千”是:吃盡千辛萬苦,

我們的“四千”口號聽起來像“文化大革命”一樣,2000年的時候,我對整個集團提出要求,必須堅持整個集團的發展方向,作為我們公司來說,每一個口號都要融入到每一位員工身上,包括我們提出創新,創新不隻是在我們這個論壇上,全世界的論壇現在都在講創新,我們提出的這個口號,必須要融入提高企業的最大效益,沒有效益公司可以不用開了,我們從1985年到1990年,“四千”精神對埃力生的前身發展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壓力轉化為動力,講起來易做起來難。

1985年到1990年的時候,從寧波到上海還沒有高速公路,我們辦事的時候,晚上吃飯後開車到上海要一個晚上的時間,上海目前到寧波隻有350公裏,現在有高速公路,隻用三個半小時,那時候沒有高速公路,沒有像現在這麼好的條件。從1985年到1990年我們走過的5年,為埃力生的今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我們晚上睡在車上,白天到上海,下午再從上海回到寧波,其實我們兩個晚上都住在車上。我們深深知道辦一個企業沒有付出永遠沒有收獲的,這就是所謂的超越精神。

2000年-2005年,我們又重建了公司的精神和價值觀,對自己的事業一定要自信,在我們發生困難的時候,作為經營者怎麼樣去排除困難,把壓力轉化為動力,這個話講起來很簡單,但是做起來是非常難的,比如現在的石油漲價,兩年前的油30美金一桶,到現在60多美金一桶,原材料還是3年前的,但是價格翻一番,作為一個經營者你怎麼去麵對?油價翻了一番,肯定要賠一半,我做200億的生意就要賠一半,所以我說要下決心,如何從百分之百的不賺錢到最後的贏利。

在工作中,要非常有自信、非常有信心,最後,在任何時候絕不能掉以輕心。如何提高自己的競爭優勢。也就是說中國的企業董事局主席也好,集團的創始人也好,怎麼發展?要根據自己的特點、自己的定位、自己的優勢來發展,這是我要講的第一點。

產業定位應該要看得非常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