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樹立正確的觀念
229.怎樣樹立創業的觀念
觀念,即一個人判斷分析問題的比較固定的看法,進而形成一定的思維定式。它包括形態各異的價值觀念、道德觀念、倫理觀念、功利觀念等。對同一事物,不同的觀念會引起一個人不同的判斷結果,導致不同的行為方式。因而,觀念實際上是一種思想上和心理上的定位,作為個人辨別和衡量事物是非曲直的標尺或參照係。例如,對待人生這個問題。如果一個人以為人生就是享樂的,那麼為了尋求個人感官的刺激而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甚至危害社會的事情都可能做得出來。當然,因為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是享樂,而最能助長奢望的也是享樂,所以這樣的人的心理將充滿貪婪、不滿與失望,有可能脴無止境的痛苦將伴隨他的一生。相反,如果一個人認為人生是奉獻的,他就有可能正確對待苦和樂,對世上所有事物看得就可愛多了,即使身處逆境也能隨遇而安。
如果在我們頭腦中存有我做的事情別人隻能說好,不能說壞的觀念,一旦出現了非議,傷感、委曲、悔恨、憤怒等不良情緒就會湧來,也有可能引發不理智行為。而如果我們認為自己做事問心無愧,由別人怎麼去說吧,那麼,平靜、安然的心情就會占據自己的心頭,不良情緒就不會危及你。所以,對事物有較客觀公正的看法,改變思維中存在的錯覺和謬見,即觀念中的偏差,是使人不斷超越自我、健康成長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
230.創業者怎樣對付錯誤的觀念
由於種種主、客觀的原因和人們觀察事物的局限性和分析事物的片麵性,在頭腦中往往形成許多錯誤的甚至荒謬的概念和意識。當然我們不能簡單地抱怨人們的膚淺,因為客觀事物往往被圍上彩色的光帶,而有些光帶給人以虛像,甚至是奇妙而又怪誕的虛像。同時,由於人們的經曆,學識與所處的社會環境的不同,對同一事物也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就是同一個人對同一事物往往看法也不同。作為從曆史文化的實踐發展中走出來的人,在觀察世界、觀察社會、觀察現實的時候,總要受到自然的思想的和情感的影響,就不能不影響人們觀察與判斷的準確性。而且,我們有限的思想認識和眼光視角,都處在程度不同的近視之中,造成程度不同的誤差和折射。
不過,盡管人們對客觀事物的看法不成熟或總在不斷修正,但由於人的大腦處於無休止的運動狀態,它不斷尋找問題答案,分析總結。這樣,就需要一種比較穩定的觀察分析事物的看法,即所謂的觀念,以作為行動的指導,以及看待問題的參照係。有了觀念,無論其看待問題的視野是寬是窄,固定或不很固定,但因為畢竟已形成可以理解的思維模式,因而就可以指導分析問題,決定行為方式。
同樣一個頭腦,做好事做壞事都有它,是非善惡全在一念之間。觀念,是人的思維行為當之無愧的“指揮官”。
當然,正如美國著名的認知心理治療創始人都可隆·貝克教所言,人們在社會現實生活中都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感受、理解、評價、預測周圍事物,並以較為固定的情緒方式和行為方式作出相應反應。
一個人如想有一個充實的人生,就必須善於祛除和減少錯覺,改變錯誤的意見。其中關鍵的一點,就是自覺接受社會或別人的新的影響和新的信息。根據周圍出現的新變化,檢查自己觀念中僵化、保守的部分。能做到這一點是非常不簡單的,因為人們往往被自我防禦機製所欺騙,而滿足於虛幻的自我,希望別人接受自己,讚同自己。久而久之,一種無形的幻覺就會包圍、控製自己的思維,形成一種思維慣性或定勢,影響了自己的思維能力。
衝破舊的思維模式的束縛,美國學者約翰·鮑威爾提出三點:第一,再三修正自己對人生的解釋;第二,勇於接受生活的提問;第三,努力尋找寧靜與獨處的時刻。
蘇格拉底說過:“沒有反省的人生是無意義的人生”。我們必須在理智指導下轉變各種不合時宜的觀念。但舊有的錯覺和情緒不會輕易消失,有時消失了還會卷土重來。所以,一個新觀念的確立,也要有一個相對艱難的過程。
有位著名的心理醫生指出,所有恢複自我使人生諧調和歡樂的希望在於改變僵化的公式,糾正錯誤的觀念或謬論。健康與生氣始於大腦,始於健康的思想和生機勃勃的人生態度。
231.有哪些非理性的觀念
人頭腦中的謬見是多種多樣甚至是環環相扣的,因為一個人認識到他的幻想或謬見之日,就是其頓悟之時。越是靈活和開明的人,獲得頓悟也就越多,其人生的情感方式和能力也會隨之改進和發展。我們的人生,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心理學家威廉姆·詹姆斯說過:“地球上的芸芸眾生,唯有人才能改變他們自身的存在方式,唯有人才是命運的創造者,人類可以通過改變自身的內心世界而改變自身的外在世界,這就是我們時代最偉大的發現。,’誠然,剔除觀念中的謬誤雖然需要科學方法的指導和別人幫助,但關鍵還在於自身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