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有通過調整人的思想,即對非理性的、非現實的思維提出質疑,才能給人帶來和諧的情感和協調的行為。下列是3種生活中常見的非理性觀念:
1.我必須得到我生活圈裏的每一個人的寵愛和認可,尤其是那些對我來說最重要的人的寵愛和認可。實際情況是任何人都不可能被所有的人寵愛和認可。如有這樣的觀念則會給自己帶來沉重的包袱。一個人並不需要得到每個人的寵愛與認可。當你不被人認可時,應冷靜分析內在原因,如是自己的責任,要努力糾正;如是別人的責任,也不用太計較。
2.危險或者可怕的事情隨時可能會出現,我必須經常地考慮和提防,做好最壞的準備。這種觀念如長時間地持續,可能導致焦慮症。它還會引出其他的並發症,分散人的注意力。減弱對突發事件的應變能力。實際情況卻是:焦慮是有害無助的,應集中精力做好當前的事。
3.我應當依靠別人。這種依賴意識和自卑感,會使人一味地尋求“後台”的庇護。理智的人應用自己的行動表明,每個人都應有自己獨立的人格,自己做準備,自己負責。他們盡管在有些時候也接受別人的幫助,但那絕對是暫時的。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自我意識最容易沉湎於自己的一些既定感覺,並且不由自主地按照固定的思維模式重複,強調著自己。這種重複強調雖然有助於形成一個個具體的有特性的個人,但它也僵化一個人,使其難有新的視角,新的發現,新的創造,新的超越。不過,社會和客觀環境卻在不斷地變化著,不管人們情願與否,都必須接受現實,調整自己不合時宜的思維定勢,即所謂的適應。
舊的觀念可能大多是消極的,但由於人們習慣的認可使其有了穩固的“領地”,幾乎每個人對自己的先人之見都不會提出疑問。所以,從傳統觀念轉向新的觀念時所要經曆的精神陣痛和困惑是難以避免的。
對觀念的培養,還要能夠接受生活中的種種提問。比如:你曾沮喪過嗎你曾有過焦慮,孤獨與敵意嗎挫折使你灰心過嗎你認為自己形象怎麼樣你對大多數人是喜歡還是討厭對像這樣的問題做出及時的、有思考的回答,會使人獲得新的生命力。我們要特別注意訓練自己,不要去相信一些對你講述過而未經檢驗的傳統假象和錯覺。
健康觀念體係建立的基礎是深入思考,反複實踐。我們必須學會堅持用正確的、理智的和現實的思維方法去思考,並指導行動,從而剔除舊有的錯誤,那麼充實的人生就在我們的麵前。
232.怎樣做到時常更新觀念
人要進步,思想應先行。想要成為時代的佼佼者,我們的思想觀念就需要不斷的更新。當然,更新思想觀念往往有一個否定過去,超越自我的過程,這個過程無疑是痛苦的,不過,我們勢在必行。
人生活在無限多樣性的世界之中,環境往往不會因為我們主觀的願望就自覺地提供我們所需要的一切;反過來,我們往往被環境和時事的變化所製約。對此,歌德曾有一句名言:“一個人要宣稱自己是自由的,就會同時感到他是受限製的;如果他敢於宣稱自己是受限製的,他就會感到自己是自由的。”所以,我們自覺地審時度勢地更新自己的觀念,變換自己的位置,我們就有希望成為成功者。
現代社會的競爭之激烈,是曆史上任何一個時代都無法比擬的。生活於這樣一個變化多端的社會,人們需要具有靈活而敏捷的應變能力,審時度勢,縱觀全局,於千頭萬緒之中找出關鍵所在,權衡利弊,及時作出可行的判斷與行動。在一般意義上說,應變素質已經成為一種新的生存能力。誰能及時地正確洞察社會變化,並能作出最迅速的反應,誰就將走在前頭;而頭腦封閉、反應遲鈍、因循守舊、故步自封的人,就會一再地坐失良機;不能深察明辨,盲目輕率地追隨變化潮流的人,也會“差之毫厘,失之千裏,”造成決定上的失誤。
在我們這個社會,年輕人單單向前人討教怎樣生活,怎樣做人是遠遠不夠了,更需要自己在社會生活中去探索、去體會、去總結。結果一個人以為憑了前人的經驗之談,就可以順順當當地走完自己的人生之路,那真是大錯特錯了。在多變的社會裏,真正的危險不在於生活經驗的缺乏,而在於認識不到變化,或不能把握變的規律。發展變.化迅速的社會給不同的人予以木同的機遇:對於那些適應能力強的人來說:多一扇門就是多一分希望,多一種變化就多一個機會。性格封閉的人,不能夠把握社會變化的規律和趨勢,無法對這種變化作出快速的反應,在多變的社會就會處處碰壁,找不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