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創業第十四步:向創業成功者學習經驗(4)(2 / 3)

創業隻是為了將興趣和職業結合

馬化騰最初的創業想法其實並不複雜,和許多成功人士的最初想法一樣——“探索、提升自己的價值”,當時,馬化騰手中已經有了百萬的原始積累,已經不再需要為生計而奔波, 可以使自己把精力和愛好更有目的地轉移到自己更熱愛的行業上。

馬化騰熱愛互聯網,但當時潤迅開發部主管的職位卻與自己對於互聯網的興趣發生了衝突。

作為開發主管,因為市場的需求,公司要求馬化騰的大部分精力和時間必須放在尋呼業務上,而對於馬化騰提出關於互聯網方麵的相關開發,由於當時尋呼業的火爆形勢,使得潤迅並沒有重視。

由於職業不能與自己的興趣互聯網關聯,作為中國最早的一批網民,已經深刻認識到互聯網價值的馬化騰開始有了離開潤迅自主創業的想法,但惟一讓馬化騰感到擔心的就是做互聯網軟件是否有前途。

“丁磊後來的成功為我帶來了啟發,隻要去做,在互聯網上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能的。”1998年2月,由於資金緊張,在丁磊將耗時7個月寫出的網易免費郵箱係統及163.net域名以119萬元的價格賣給了位於廣州的飛華網之後,對於搖擺不定的馬化騰而言,中國互聯網未來的走向無疑開始變得清晰起來:網絡必然會成為今後的一種潮流。從現在看來,馬化騰當時的決定盡管有著一定的風險性,但無疑是明智的——隨著手機的興起,尋呼業務迅速地走向了衰落。

1998年底,27歲的馬化騰與大學同學張誌東一同創辦了騰訊,開始研發無線網絡尋呼係統。這套係統最主要的功能是讓用戶可以不必撥打長途電話,而直接通過互聯網將信息發送到尋呼機上。實際上,在創建騰訊之初,馬化騰對公司未來的發展方向並不是非常明晰,“隻是感覺可以在尋呼與網絡兩大資源中找到空間”,所有的判斷是來自自己5年來的網齡和職業經驗。

隨後3個月,他推出了QQ的前身OICQ,即使從當時來看,OICQ也不是什麼劃時代的創新,完完全全是馬化騰以往熱衷使用的ICQ的一個翻版。

塑造“Q文化”

許多網絡界朋友的新變化令馬化騰開始重新打量自己。IT的機會太多了,我為什麼不可以抓住?

於是,1998年,騰訊誕生了。這個名字帶有很強的公司的定位含義,就是做有關互聯網與通訊有關方麵的業務。“騰”表示“信息跳躍的一種方式”。整個發展過程,馬化騰認為很簡單、平常。但是“作為一家沒有風險資金介入就成立的軟件公司”,初期的每一筆支出都讓馬化騰和他的同伴“心驚”。

在決定做OICQ的時候,當時國內已經有了兩家公司先做,產品比騰訊更有市場名氣。馬化騰沒有想得更多,除了因為這個產品可以和公司的主項發展業務移動局、尋呼台、無線尋呼方案和項目相互促進外,也因為當時“飛華、China.com等許多公司有意向做及時通訊項目,市場顯得很有發展前景。”

做不了還不能撤呀?這是當時馬化騰打好的如意算盤。

可是事情並沒這麼好做,回憶起當初,馬化騰說有很多東西值得回味。“一開始,我們的服務器都無處托管,創建一家公司可比搞軟件複雜多了。”馬化騰曾經把QQ作為項目給China.com看,但後者說要到3萬用戶才買。當時馬化騰心想:3萬用戶要做多久呀。

現在說起來,馬化騰還慶幸當初沒有貿然行事。現在他經常這樣告誡同行:“要在互聯網上掘金就不能隻看到眼前利益。許多很有才華的網絡人才往往沒有注意這一點而失去了長遠機會。”

因為不到兩年,OICQ注冊用戶數量超過3000萬。

馬化騰是個崇尚共享、自由精神的人,與其他創業者不同的是他絕不會單純強調“我”的價值,他從心底裏知道團隊的意義。騰訊的幾個創始人都曾在深圳電信、網絡界有多年的從業經驗,幾乎是深圳第一批搞互聯網的人,這無疑可以在技術和業務層麵為騰訊提供很多幫助。

短短4年,馬化騰的QQ世界裏有令人咋舌的1億用戶,對於全世界的任何一個網絡服務商來說,都有些不可思議,可騰訊做到了;無疑,QQ已經成為一個王國。不過在馬化騰眼裏,用戶過億和日均39萬的增長量已經不再具有多少吸引力。他更注重的是用品牌塑造文化。

“抄襲”的目的是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