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創業第十四步:向創業成功者學習經驗(4)(3 / 3)

“馬化騰是業內有名的抄襲大王,而且他是明目張膽地、公開地抄……”王誌東對此毫不忌諱。

“現在騰訊拍拍網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創新,所有的東西都是抄來的。”對於淘寶網“招財進寶”的流產,馬雲毫不掩飾對馬化騰和騰訊的指責。

在百度的搜索欄中敲入騰訊和抄襲兩個關鍵字,搜索結果是220,000項,這從一個側麵證明了業界對馬化騰的看法,但這種看法未必正確。

“微軟、Google也是抄襲大王,從Windows到Office做的都是別人做過的東西。”對於落了個“抄襲者”而非“創新者”的罵名,馬化騰卻不以為然,“抄可以理解成學習,是一種吸收,是一種取長補短。”不可否認的是,在IT領域確實如此,隻要好的東西就難免會被模仿抄襲。

“做企業不是比誰動手早,而是比誰活得長。”後來丁磊對互聯網企業發展的論斷深得馬化騰的讚同。實際上,早在2001年,任正非那篇著名的《華為的冬天》就已經闡述過這樣的觀點。

為此馬化騰不是沒有品嚐過苦澀,稍微有些網齡的網民都記得騰訊早期曾經做過郵箱業務,但推出沒多久就被停掉了,甚至連馬化騰自己都承認“不願用第二次”。當時馬化騰認為這個項目簡單,不需要花費什麼精力,“搭起架子就推出去了”。盡管注冊使用的人很多,但由於當時郵箱競爭太激烈,燒錢多,卻沒有盈利模式,導致最後根本無法支撐郵箱係統的正常運營。

有了這次深刻的教訓,馬化騰又一次意識到自己的“老辦法”無疑還是正確的——“謀定而後動”,前提是不能一味的模仿,更重要的是在模仿的基礎上創新。正如狄恩。卡曼所言,顧客買的不是發明或技術,而是能解決問題的創新。“所以我不盲目創新,最聰明的方法肯定是學習最佳案例,然後再超越。”實際上,QQ早期的崛起,就是馬化騰“抄襲”理論最好的實踐版本。

“辛苦做出來的新業務,騰訊其實就在後麵等著,他們龐大的用戶群,要來占市場也是事半功倍的事情。”正如後來TOM的王雷雷略帶嫉妒的言論,“那麼大的活躍用戶群,插根扁擔都開花。”確實如此,擁有龐大用戶群的平台並不少,像許多遊戲、郵箱、門戶都擁用大量的用戶,但為什麼成功複製其他業務的卻幾乎沒有

至此以後,馬化騰形成一個“後發”的慣例——在決定某項新業務在何時推出的時候,他考慮的是如何將企業自身的學習周期與該產業的生命周期進行協調,形成一個比較穩妥的擴張節奏,保證企業始終在當前業務與未來擴展之間建立一種平衡。例如最近與淘寶網“招財進寶”流產牽纏在一起的騰訊的電子商務業務,事實上,早在2003年當阿裏巴巴閉門研發C2C的時候,騰訊也在同步研發,甚至一度提出與阿裏巴巴合作,但終因馬雲出讓的股份太少而作罷。電子商務計劃一直擱置,直到2005年淘寶大功告成,騰訊才在當年9月拿出了自己的電子商務業務。

“微軟、Google也是抄襲大王,從Windows到Office做的都是別人做過的東西。”對於落了個“抄襲者”而非“創新者”的罵名,馬化騰卻不以為然,“抄可以理解成學習,是一種吸收,是一種取長補短。”不可否認的是,在IT領域確實如此,隻要好的東西就難免會被模仿抄襲。

“做企業不是比誰動手早,而是比誰活得長。”後來丁磊對互聯網企業發展的論斷深得馬化騰的讚同。實際上,早在2001年,任正非那篇著名的《華為的冬天》就已經闡述過這樣的觀點。

為此馬化騰不是沒有品嚐過苦澀,稍微有些網齡的網民都記得騰訊早期曾經做過郵箱業務,但推出沒多久就被停掉了,甚至連馬化騰自己都承認“不願用第二次”。當時馬化騰認為這個項目簡單,不需要花費什麼精力,“搭起架子就推出去了”。盡管注冊使用的人很多,但由於當時郵箱競爭太激烈,燒錢多,卻沒有盈利模式,導致最後根本無法支撐郵箱係統的正常運營。

有了這次深刻的教訓,馬化騰又一次意識到自己的“老辦法”無疑還是正確的——“謀定而後動”,前提是不能一味的模仿,更重要的是在模仿的基礎上創新。正如狄恩。卡曼所言,顧客買的不是發明或技術,而是能解決問題的創新。“所以我不盲目創新,最聰明的方法肯定是學習最佳案例,然後再超越。”實際上,QQ早期的崛起,就是馬化騰“抄襲”理論最好的實踐版本。

“辛苦做出來的新業務,騰訊其實就在後麵等著,他們龐大的用戶群,要來占市場也是事半功倍的事情。”正如後來TOM的王雷雷略帶嫉妒的言論,“那麼大的活躍用戶群,插根扁擔都開花。”確實如此,擁有龐大用戶群的平台並不少,像許多遊戲、郵箱、門戶都擁用大量的用戶,但為什麼成功複製其他業務的卻幾乎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