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做牛仔褲起家以後,馬介璋大部分投資集中在深圳,從潮州菜館,到佳寧娜廣場,再到華南工業原料城,帶領企業成功轉型的軌跡,可謂一步一層天,他說:“深圳是我投資內地的大本營”。
馬介璋是第一批投資深圳的港商。1985年,他開始調整策略,把投資由香港轉向深圳。這一招使他的事業有了全新飛躍。從1985年開始,馬介障在深圳投資500萬元設服裝廠,第二年就增資到3000萬元,繼而他又參與了製鞋、旅館、娛樂業等投資,在寶安縣發展麵積達30萬平方米的工業村等。在他的帶動下,大批港商跨過羅湖橋來到深圳“掘金”。
1991年,馬介璋投資10億多元建造佳寧娜友誼廣場,位置靠近深圳火車站。項目總建築麵積近14萬平方米,整個大廈由四座塔樓組成,集商業、辦公、住宅、休閑、娛樂於一身,在當時的羅湖建築群中鶴立雞群。有人認為火車站人流集中,但髒亂差,低檔賓館酒店或許可以生存,開發高檔項目恐怕不合適宜。很多人不明白,在那麼多可供挑選的好地段中,馬介璋為什麼獨獨看中這個地塊。直到近年來,地鐵開通,火車站廣場和人民南路的改造,佳寧娜友誼廣場的價值得到盡情釋放,他們才初步領略到馬介璋當年投資的膽識。
投資華南城堪稱大手筆
總投資26億元的華南工業原料城,是馬介璋在深圳投資的另一個大項目,也是一個出人意料的項目。不少人心有兩大疑惑:一是憑馬介璋在深圳的實力和關係,怎麼會弄這麼一塊偏僻的地皮?二是做房地產,短平快的項目多的是,他為什麼要搞什麼工業原料城?
但馬介璋還是說服了好友鄭鬆興、孫啟烈、馬偉武、梁滿林等5位港商一起投資。馬介璋在製造業浸淫多年,對華南地區的產業結構相當稔熟,對各種工業原料的供應渠道及在製造業中的價值非常了解,因此能夠洞悉其中的商機。他的觀點與製造業的幾位港商朋友一拍即合。目前一期工程50萬平方米投入使用,紡織服裝、皮革皮具、五金化工塑料、紙品包裝印刷和電子元件及電腦配件等5大工業原材料市場招商火爆。這再一次證明了馬介璋的眼光和神采。
誠實守信是成功的秘訣
早年創業,與一個德國商人談成一筆生意,那人要求第二天早晨看合同。達成意見時,公司秘書已經下班。由於那時候秘書沒有手機,家裏也沒有電話。馬介璋隻好自己擺弄起了打字機。整整一個晚上,艱難地敲出一份合同書。第二天早晨,他把這份合同按時送到客人住的酒店,那個德國商人看了這份歪歪扭扭的合同樂了。馬介璋老實相告,這份合同是自己一宿沒睡打出來的。德國人說,合同表麵不規則,但內容簡潔,數字沒有錯。就在上麵簽了字。就是因為這份歪歪扭扭的合同,幾十年來,這個德國人都是馬介璋的生意夥伴,並且成了好朋友。
由於良好的信譽和為人之道,馬介璋獲得了商界頗多支持。上世紀70年代初,美國政府對香港服裝實施限額製,但他卻一下子獲得港府10萬條牛仔褲的配額,占了全港配額的相當一部分。就算後來在房地產上吃虧,出走南非重新創業,由於信譽不跌,名譽不倒,他獲得了美國客戶大批訂單,迅速從房地產業失利的陰影中擺脫出來,恢複了元氣。
270.孫國財怎樣從十元小木匠到億萬富翁
孫國財,1955年生。從14歲學木匠開始,27歲以超前的意識,毅然辭去了在房產部門的木工職位,用僅有的300元,辦起了一個小木器廠。經過幾年的艱苦積累,創市場,摸索經驗,入市家具城求發展,於1992年投資建起宏發家具有限公司。現任沈陽宏發集團(民營企業)董事長,省政協常委、市人大代表。企業總投資2.1億元,年創產值上億元。
6月26日,中國家具協會副理事長、遼寧省家具協會理事長祖樹武給《創富周刊》打電話,推薦了一位從14歲就開始做木匠活(做一件活僅掙10元錢),如今已成為擁有2.1億元資產的遼寧省家具行業龍頭企業的董事長。他的名字叫孫國財。
14歲做木匠
孫國財今年48歲,他說:“我14歲就開始跟師傅學木匠,打個小板凳、小飯桌什麼的。一個月掙10元錢。後來,我就能打炕琴櫃、沙發、梳妝台什麼的。我家住在鐵西區景星街,父母都是工人,家裏比較困難。我小時候貪玩,學習不好,16歲就參加工作做木工,修窗戶、講台什麼的。1979年底,我在鐵西區建築公司、鐵西發電廠等單位工作。在工作期間,我利用下班、工休日,做木工,掙點‘外快’,改善一下家裏的經濟條件,後來,我幹脆把木匠活由第二職業轉為正式職業。”1980年,孫國財在沈陽市房產局住宅一公司上班,幹了兩年就辦了停薪留職,一個月往單位交15元。當時,改革開放了,很多人都開始下海經商,他停薪留職也是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孫國財當時說:“我掙到10萬,就回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