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王安 切忌眼高手低(1 / 2)

創業不一定非要從事高科技的東西,很多成功者讓人激動的創業經曆,也會讓人感覺風險投資會選擇一些高、精、尖的行業,可能會產生一種導向:我要做高、精、尖的行業才會有風險投資來幫助自己。雖然王安自己也從事這種行業,但他認為客觀上來看,他並不同意這種看法。這個社會有很多的機會,不是隻有高、新產業才能夠出現很好的公司和團隊,或者一份偉大的事業。尋找創業方向,不要一味的躋身於大家都看好的行業,創業大師的經曆不是都適合每一個人的,目前,創業者還是要找到真正適合自己、有市場空間的項目。

同時,對自己創業基礎的積累一定要紮實。王安在上大學之前就有開公司的想法,大學期間就很有計劃地整理、積累自己的資源。

創業要有計劃的積累

王安在上大學之前就有了自己創業的想法,於是,在大學期間就開始了有計劃的整理、積累自己的資源。王安大學期間擔任過學生會的外聯部長,還在學校學生會擔任過副主席,大四時還擔任了北京市學聯主席。一係列大學生的“官職”,讓他具備了與眾不同的綜合能力。他大二就開始依托學生會籌備資源進行創意性工作,他當時的想法是要在北京做一個最大的麵向學生服務的綜合性網站,包括門戶、郵件、論壇、電子商務等一切大學生熟悉的項目。後經學校批準在他學生會成立一個科技部,經過他的成功運作,這個部門走向了社會化,變成學生會的事業單位,團隊也越做越大。當時做得比較成功的案例就是2001年時,他們承辦了北京市第2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承建了大運會的誌願者官方網站,電子商務商城和誌願者管理三個大係統。

王安讓自己在大學期間除了學習之外的綜合能力、處理事務的能力、管理能力得到充分的鍛煉。

成熟團隊至關重要

在王安擔任北京市學聯主席時,他就不停地積累人才方麵的資源,因為對創業者來講,人才是非常重要的。他還會有意識地去接觸他認為是人才的同學,與他們成為朋友,因為他深知這一點對未來創業非常有效。

大四畢業後的王安並沒有馬上去創業,而是經過了半年的準備期,主要在國內一些比較大的IT公司工作。畢業第二年他才開始注冊公司,後來他寫了一份創業計劃書去和風險投資者商談。“通過我找風險投資的經驗,我想告訴大家要避免對風險投資認識的誤區。我去找風險投資公司的時候有人提醒我:‘你的創業實施計劃很好,如果你把創業計劃書給了風投公司,風投公司會不會覺得不錯,轉手把這個項目交給別人做?’其實這個擔心是沒有必要的,我們必須認清一個問題:就是當你覺得你把自己的創業計劃交給一個風投公司後,但他們最後不用你來實施,而用其他的人或團隊,那說明你還不適合做這個項目,因為風投會認為你的創業計劃很好,但是你的團隊不足以把它做好。風投公司很清楚,如果你再去找一個更加專業的團隊,可能需要兩三年的時間才能出效果,而這樣風投公司投給你的話,一方麵可能有風險,另一方麵,即使你可以成功,也會比別人慢。由於IT行業很講究速度,一個行業如果有第一家公司上市,那麼排名第二的公司就很難再進入。所以如果團隊準備不充分,是很難說服風投公司的。還有,我當時在大型公司管理方麵的知識還是相對匱乏的,當時風投公司的人問我需要多少錢時,我認為幾十萬元就夠了,他們馬上就沒有了興趣,因為對風投公司來講,投資一個1000萬元的項目可以賺1億元,而50萬元的項目隻能賺500萬元,這種小錢對他們是沒有吸引力的。但這並不是說可以獅子大開口,隻是說明必須要有準備充分的計劃。在進行成本分析時,一定要寫得專業,比如盈利的時間等等。”

大學生在畢業前,沒有一定的社會經驗,很難知道資金怎麼去運用。所以在創業時,對高新技術行業的選擇一定要慎重,這種行業的運作模式與其他行業有很大不同。目前王安反而建議大學生多去考慮、選擇一些傳統行業。

創業前的理性思考

不管是創業還是就業,每個人在成才過程中,都會遇到一個“技術”問題。比如IT行業,如果你的技術不高的話,即使做得再好,也僅僅是一個保持溫飽的公司,不會做得很大,因為在此行業要做得很大必須要有非常先進的技術。

很多學生認為自己在大學學了很多的編程語言,接了一些私活,有一定的社會經驗,其實走向社會環境以後,就會發現你的技術水平還是落後很多的。很多大學生不知道企業是怎麼運作的,不知道企業的需求與其自身能力的差距有多大。那麼,作為一個大學生,你想從事這個行業,就得考慮這個技術問題,如果你去應聘,公司都不要你的話,那你覺得還有什麼資本敢去創業?因為,客觀上看你在這個行業會是不被認可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