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張靖宇 “十全十美”的創業標準(1 / 2)

張靖宇坦言自己第一次的創業結果為失敗。那是一次偶然的機會,客戶要求他和朋友四個人去完成一個單子,於是在2002年年底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這是他創業的初始動力。但是公司於2004年上半年就關閉了,在這次失敗中,張靖宇贏得了今日成功最寶貴的經驗。

失敗的思考

張靖宇說,有時候失敗帶給我們的思考是最真實的,也是最實用的。他毫不吝嗇地將自己的失敗所得貢獻出來,與大家共享。以下三點是他對自己第一次創業失敗的總結。

1.創業時思想準備不充分

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裏湊起來的四人團隊,存在著很多當時沒有想到的問題,為後來公司的發展埋下了隱患。所以創業時思想上的準備、對未來有可能發生隱患的預知和應對隱患的措施準備都是非常重要的。

2.團隊結構不合理

當時張靖宇的創業團隊是四個好朋友,大家在大學裏學的都是同一專業,結果導致團隊在一個方麵實力很強,但是在其他方麵卻有很多缺陷。因此,創業者在組織原始團隊的時候,一定要多元化,也就是要讓團隊人員之間達到優勢互補。

3.抗風險能力不足

在2003年非典期間,張靖宇的公司境況變得日益艱難,抵抗危機的能力很弱。任何一個環節準備不充分,都有可能影響公司的抗風險能力,因此,如何保證公司在突發事件中的從容應對,是對創業者能力的最大挑戰。

創業十要素

張靖宇用自己多年的經曆總結了十項創業要素,這對於有著創業激情的大學生來說,是一個不錯的起步參考標準。

1.創業的起步方式

創業不僅僅隻有白手起家,當代大學生創業還有很多其他的方式,比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創業。比如可以先參加工作,用工作中優異的成績獲得領導的賞識,逐漸向公司的高管或股東轉化。

2.創業的時機

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後,選擇好的行業並找到最適合切入的時機很重要。

3.能力的儲備

創業綜合基本素質建立之後,作為創業領導者還要保證自己在整個過程中的主動權,並讓自己保持獨立的思考。

4.和諧的溝通

學會怎樣將自己認為好的想法推銷給別人,讓別人去幫助自己。這裏的“別人”包括:合作夥伴、員工、消費者、風險投資商等方方麵麵的人。

5.觀察問題

學會敏銳地觀察市場變化,並及時抓住市場。

6.學習能力

創業者在創業的發展過程中,會麵臨越來越多的問題。而現實中,隻有創業者自己或者說自己當老板時,才會把所有的問題都考慮到,而普通員工是不會的。所以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來適應自己企業不同階段的發展。而且知識一定要專業,綜合而必要的知識一定要懂。

7.資源的儲備

包括團隊資源、客戶資源和資金資源。資金資源之所以放在最後,是因為對於不同的項目、不同的創業階段,所需要的資金是不一樣的。

8.選擇的項目

要選擇自己所熟悉的項目。張靖宇說他的公司2007年選擇了電子優惠券項目的原因,是因為該項目具有環保、成本低等優點,但前後投了500萬元,最後分文未收。主要原因在於電子優惠券不是自己團隊所熟悉的範疇,應該讓搞純商業或終端銷售的專業團隊去做。所以創業者一定要想清楚,好項目不一定適合自己。

9.市場敏銳度

準確預測、決定市場的發展方向,才有可能從很小做起並逐漸做大,如品牌“愛國者”。

10.組織專業團隊

創業組建團隊時,一定要是很專業的團隊,怎樣留住專業人才也是一個問題,有的人說給股份,有的人說在高薪上不斷加薪等都是獎勵的辦法,但是無論怎樣,開始時都需要很專業的人才來維護企業有一個快的增長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