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說傳統文化還是傳統文化,傳統沒有變,變化了的是現實生活。在經過了改革開放後市場經濟的初步洗禮之後,現實生活中出現了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那就是拜物主義、拜金主義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麵“旗幟”。“物”和“金”都不是壞東西,甚至是我們追求的東西,但一旦“物”和“金”成為人們崇拜的“主義”,社會問題就來了。金錢的威力滲入到生活的各個角落,連我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無法抗拒市場化力量。金錢的“魔鬼”幾乎無所不在。打開電視,不管你願意不願意,你得接受那鋪天蓋地的各色各樣的商品廣告。在你閱讀報紙的時候,在你在大街上散步的時候,在你打開電腦的時候,在你失戀的時候,在你痛哭流涕的時候……在一切時候,你都無法逃避這些東西。現實生活的許多方麵都變得俗不可耐,人的淺薄與庸俗也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這樣,有點思想的人,就不願擁擠在這條充滿俗氣、淺薄和庸俗的道路上。他們扭過頭看自己祖先所創造的文明,並從那“仁者愛人”的倫理警句中,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德告誡中,從“小人喻於利”、“君子喻於義”的教導中,從“天地之性,人為貴”的人文思想中,從“四海之內皆兄弟”的親和理念中,從“民貴君輕”的政治理想中,從“無為無不為”的辯證思想中,從“與天地萬物相往來”的自然觀中,從風、雅、頌、賦、比、興的詩性智慧中,看到儒雅而純正的背影,看到順應自然的境界。他們連忙往回走,試圖看到背影的正麵,去領略那壯闊恢弘的中華古典文化的氣象、精神、詩情和韻味。於是我們重新發現孔子入世之道,重新發現莊子出世之道,重新發現漢學的古樸之道,重新發現玄學的思辨之道,重新發現盛唐之音,重新發現宋明理學之理……神往古代傳統是人們試圖擺脫現代社會俗氣所做的一種努力。
現代中國人完全是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產生對傳統的“眷念”,與“五四”新文化時期對古老傳統的批判看似完全不同,實則有相通之處。因為“五四”時期人們看到的是中華古老文化的惰性、封閉性所產生的俗氣和淺薄的一麵。中國現代偉大思想家、文學家魯迅終其一生都在與傳統文化中那些麻木、庸俗、虛偽、落後、封閉、教條的方麵做殊死的鬥爭。我們不會忘記他的《狂人日記》,不會忘記其中的一段話:“凡事總需研究,才會明白。古來時常吃人,我也還記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開曆史一查,這曆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裏看出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吃人’!”(《魯迅全集》,1版,第1卷,424~42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魯迅對舊文化的批判的確是十分徹底和全麵的。他當年力主對外國的東西采取“拿來主義”,就是要用西方的現代文明來對抗中華古代傳統的封閉、專製、落後、虛偽、平庸、俗氣等,以使中國人獲得生存發展的機會。
這就是說,“五四”的“反傳統主義”和當代的“傳統主義”都以反對平庸、虛偽、俗氣、淺薄為旨趣,都以人的精神現代化為旨趣,“五四”的“反傳統”是要以西方的科學與民主,來擺脫中國傳統文化中那種無生氣的麻木的僵死的東西,以實現人的精神的現代化;今天我們承繼中華文化傳統,是要以傳統文化中的人文倫理精神來擺脫現今流行的拜金主義、拜物主義和消費主義等,其目的也是促進人的精神的現代化。因此,在建設人的精神的現代化上,它們似乎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