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這個說法略嫌簡單,但還是能夠給大家以啟示:文學藝術應該追求美。後來,荀子在《樂記》中進一步提出“美善相樂”的論點,與古羅馬賀拉斯所提出的“寓教於樂”的說法,意思完全一致。就是說,儒家當然是要“詩教”、“樂教”的,當然是要文學藝術來為社會政治服務的,當然是要“文以載道”的,但文學藝術中,不應直接宣講“教”,明示“道”,而是要寓含在“樂”之中。
由上可見,儒家的文學觀念以社會功利性為主,但也強調藝術性和娛樂性的“亞觀念”。這些“亞觀念”與道家的審美論相結合,成就了中國古典文學的輝煌。因此,盡管中國曆代都以儒家思想為主導,但作家、詩人仍然能發揮自己的藝術才能,創造出偉大燦爛的文學篇章來。
二、道家的文學觀念
與儒家的社會哲學相對立,道家的哲學是自然哲學。
道家的“道”是可悟而不可強求的,最好的社會是“無為而治”的社會。與這種哲學相對應,道家的文學觀念是麵對自然,以自然為本位,所以在他們的眼中,最好的文學作品是“以天合天”的妙悟自然的作品,強調文學要“法自然”,文學是“出世”的,不應有任何目的,文學自身的內部的規律就成為關注的中心。
與儒家不同,道家的詩學思想的中心觀念不是強調詩歌與社會的聯係,而是強調詩歌與自然的聯係。為了說明道家的詩學思想,先要簡要地說明道家的基本哲學觀念。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老莊哲學的基本觀念是“道”。什麼是老莊心目中的“道”呢?《老子》第四十二章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春秋)李耳著,魏源撰:《老子本義》,見《諸子集成》第三冊,35頁,上海,上海書店,1986。)這就是說,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由“道”所生的,“道”是萬物所由生的根源。可這種“道”是什麼形態的呢?莊子說: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戰國)莊周著,王先謙注:《莊子集解》,見《諸子集成》第三冊,40頁。)這段話見於《莊子·大宗師》。其意思是,“道”是真的,可以驗信的,可它自身無作為也無形跡,可以心傳,但不可以口授,可以心得,而不可以目見,它自為本,自為根,在沒有天地以前,自古就存在,鬼神天地都由它產生,它在太極之上不為高,在六極之下不為低,先天地存在不為久,長於上古不為老。“道”貫古今,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它可以意會,卻不可言傳。“道”就是這種“莫見其形”、“莫見其功”的“物之初”。切要注意的是,這裏所說的“先”,不是時間的概念,是邏輯的概念。並不是說,先有“道”,在道生萬物之後,“道”就消失了。“道”近似於我們今天所說的“規律”,是永久的存在。道家學人從這種“道”的觀念出發,認為世界的運轉都在冥冥中有“道”在支配著,一切都要聽其自然,順其自然,就可無為而治。不要人為,人為隻會違反自然,違反“道”,最終隻能自討苦吃,把事情弄糟。所以道家的名言是“無為,而無不為”。莊子在《至樂》篇借孔子的嘴,講了一個故事:“昔者海鳥止於魯郊,魯侯禦而觴之於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夫以鳥養養鳥者,宜棲之深林,遊之壇陸,浮之江湖,食之鰍魚攸,隨行列而止,委虵而處……魚處水而生,人處水而死,彼必相與異,其好惡故異也。故先聖不一其能,不同其事。”魯侯以他認為是最崇敬的方式來招待海鳥,其好心不令人感動嗎?可海鳥卻死了,這是怎麼回事?這就是“人為”的結果,沒有順乎自然之道。
在老子和莊子的著作中,嚴格地說,他們沒有談到文學藝術,甚至可以說,由於他們主張“絕聖棄智”,是排斥文學藝術的。可奇怪的是,他們的思想對後代的文學藝術卻發生了極大的影響,這又是什麼緣故呢?這是由於他們的著作間接地蘊涵著一種以自然為本位的文學觀念。在他們看來,既然萬事萬物都要順應自然之“道”,那麼如果有文學藝術的話,也是自然之“道”的體現。老子提出了“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說法,莊子則提出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和“至樂無樂”的說法,就集中表現了他們的文學藝術觀念。“大音希聲”並不是說沒有聲音,而是說“大音”對我們來講是聽不到的,因為最完美的音樂就是“道”本身,“道”作為一種形而上的存在是我們的感覺無法接近的。對“大象無形”、“至樂無樂”也要做如是解。所謂“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也是說天地之“道”是美之最,但它作為“物之初”是“無言”的,因此我們也就看不見、聽不見。我們感覺到的隻是現象界,可真正的詩和美是在本體界。我們唯有“法自然”,妙悟自然之道,才能接近本體界,也才能達到詩和美的境界。老莊的以自然為本位的文學藝術觀念,給後代的文藝家以無窮的啟發。如他們的“天樂”、“應之自然”等思想,使後代許多詩人在創作中崇尚自然本色,厭惡人工雕琢;“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和“至樂無樂”等思想,使後代的文學藝術家特別講究藝術上的“虛”與“實”的關係;“得意忘言”、“言不盡意”等思想,啟發後代的詩人、藝術家特別重視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弦外之音、畫外之意等含蓄蘊藉的藝術追求。在一定意義上說,道家的文學觀念比儒家的詩學觀念影響還大,這是因為儒家主要是從詩歌的外部規律發生影響,而道家則從詩歌的內部規律上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