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再也不能創造顧客
現在經常出現的一個場景是:一個企業的產品,幾乎全部符合工業時代對於“好產品”要素的要求,譬如功能齊全、價格公道、品質也無瑕疵等,但是,顧客卻並不買賬,絲毫沒有購買或消費的欲望。顯然,企業被搞糊塗了,不明白為什麼好產品卻不受歡迎·至少,它意味著傳統的產品三要素功能、質量、價格開始失效,或者說,傳統工業時代的判斷一個好產品的標準,開始失去了意義。
這種現象的發生,通常被解釋為“產品時代”的終結、“顧客時代”的來臨,它代表著一種新的管理邏輯的出現:是顧客決定產品、而不是產品決定顧客,於是,曾經喊得震天響的“質量是企業的生命”或“管理就是效率”等口號被廢止了,另一個新的口號“創造顧客”或“創造顧客價值”開始流行起來。
但實際上,它卻正在成為新的騙人的鬼話。事實上,企業所謂的創造顧客,其實並沒有真正地麵向顧客、而是麵向了同行競爭對手,它們並不是在創造顧客、而是在無休無止地爭奪顧客。假如不是這樣的話,那麼社會上就不可能上演一輪又一輪的兼並大戰、規模大戰或價格大戰了。在真實的商業世界裏,“創造顧客”已經淪落為空洞無物的口號。
當然,這並不是在否定德魯克、而是我們誤解了德魯克,因為德魯克所說的“企業唯一目的就是創造顧客”,他的真實本意,是說企業的目的,存在於企業外部、而不是企業內部。在此之前,整個管理界一直信奉泰勒的科學管理主義,認為隻要將企業內部管理得井井有條,那麼企業效益就會滾滾而來,而管理大師德魯克徹底地顛覆了“企業內部管理成就,決定企業外部成果”的傳統管理邏輯,同時,在德魯克看來,企業的外部世界,當然是一個顧客的世界,所以,創造顧客就成為了企業的目的。
但事實上,企業的外部世界,究竟是不是一個“顧客的世界”?至少,這是一個值得重新思考的問題。從企業的角度來看,外部社會當然是一個顧客的世界,否則,缺少了企業與顧客之間的對應關係,企業本身也就不成立了——且慢,所謂的企業不成立的理由,僅僅是企業單方麵的看法,但是,從社會的角度來看,顧客並不是顧客,顧客是活生生的人,他們是生活在社會環境中,他們是被生活方式影響著、而不是被企業產品左右著。假如一個企業自以為能夠創造顧客,那麼,它一定是過於高估自己的能力了,最多我們也隻能說,企業產品代表的生活方式同顧客所期待的生活方式不謀而合罷了。
尋找生活方式的根源
在企業管理的世界裏,突然在產品與顧客中間,插入了一個第三者“生活方式”,不僅令企業手足無措,而且令人摸不著頭腦:生活方式是從哪裏冒出來的?為什麼以前感受不到生活方式的存在?
我們忽視了一個事實:二、三百年以來的工業社會,是一個被生產方式長期統治著的社會,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被合二為一,生產著就是生活著,生活著就是生產著。由此,人類自身個性化的生活方式,反而被壓抑或掩蓋起來了。工業時代的流水線製生產方式,徹底改變了人類社會生活方式的曆史。“流水線製”作為工業時代最偉大的生產發明,扮演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雙重身份:它既為社會創造出了大量的實用、廉價和標準化的產品,同時也造就了人們單調乏味的、標準化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