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企業財務管理(1)(1 / 3)

足夠的信心配少許倔強

失敗挫折慢慢燉才能煲出夢想

既然要遠航就注定風浪

就算失敗我們也要心存希望

用我們的翅膀來起飛勇敢的夢想

就算跌倒受傷也不可以絕望

其實成功它就站在失敗身旁

別放棄再努力下次就輪到你上場

用我們的翅膀來起飛勇敢的夢想

手牽手朝著理想的方向飛翔

也許再經過那道最高的風浪

前麵就是我們理想中光芒釋放的天堂

馬克思說:“過程越是按社會的規模進行,越是失去純粹個人的性質,作為對過程的控製和觀念總結的簿記就越是必要。”企業建立財務會計製度,加強財務管理以保證其健康發展,充分發揮潛力,對提高經濟效益、抵禦風險具有重要意義。

海信的財務管理

海信成立於1969年,先後涉足家電、通訊、信息、房地產等領域,是擁有海信電器和科龍電器兩家在滬、深、港三地的上市公司,同時成為國內唯一一家持有海信(HiSense)、科龍(Kelon)和容聲(Ronshen)三個中國馳名商標的企業集團。2008年海信集團實現銷售收入489億元,在中國電子信息百強企業中名列前茅。

1969年誕生時,海信是青島市一家作坊式小廠;1992年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時,海信的銷售收入也隻有4.1億元,淨資產8913萬元;而在2000年,海信的銷售收入卻猛增至134.7億元,淨資產達22.8億元。在1992-2000年的8年中增長近33倍,可以說在家電這個典型的競爭性行業中,海信的確創造了一個國有企業發展的奇跡。在海信迅猛發展的同時,大量家電行業的國企卻相繼陷入了困境。

同是國企改革,結果為何如此大相徑庭·國內家電市場已低迷多年,國家也從未對海信集團實行財稅上的特殊優惠政策,那麼,海信如此高速增長的奇跡是怎樣創造的呢·這家老國有企業“保守”和“精細化”的財務管理是海信做強做大的兩大“法寶”。

“保守”是個貶義詞,但堅持財務上的“保守”卻是海信能夠穩步、健康發展的重要經驗之一。海信認為:財務是一個企業的血液,如果血液不暢通,企業就會休克乃至死亡;企業無力償還到期債務,才是破產的真正標誌;在發展速度與財務健康的選擇上,海信寧要健康不要速度;“做大先要做強”,“要麵子不如要肚子”。

海信對財務上的“保守”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一是集團內各子公司的一把手必須懂財務,並將其列為任職的首要條件;二是把對財務的考核列為考核要素的第一位;三是牢牢地控製資產負債率,提高資金的周轉速度。

海信的決策者們認為,海信在一屆班子手裏由小變大不算本事,在若幹年後,把一個健康的海信交到下一代人手裏才是真功夫。近年來,海信的規模、淨資產、收入超速增長,但資產負債率卻連年下降,在銷售收入、淨資產翻了幾十倍的同時,資產負債率從1993年的86%下降到1998年的60%,1999年則下降至57%,目前在60%左右。

本著“要發展,更要健康”的思路,海信一直堅持“保守”的財務政策,與此同時,海信的財務管理還力求“精細化”,將各個環節的工作精細到了極致。

在海信每月的幹部講評會上,一項主要內容就是財務分析講評,各種主要產品的毛利率及其分布、新產品的試製、存貨周轉、應收賬款賬齡分析、預付賬款、其他應收款等指標都在分析之列。通過對這些數據的分析,進而掌握財務狀況,分析經營現狀,研究製定相應的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