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按風險的內容劃分,可分為技術風險、生產風險、市場風險、政治風險、管理風險、經濟風險、合同風險等。
技術風險是指由於技術方麵的因素及其變化的不確定性,而導致企業失敗的可能性,如技術成功的不確定性,技術前景的不確定性,技術效果的不確定性,技術壽命的不確定性等。
生產風險是指企業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從小批量試製到大批生產的風險,如新產品的材料供應、零部件配套及設備供應能力等都會影響產品的生產。
市場風險是指由於市場情況的不確定性,導致企業損失的可能性,如市場接受能力的不確定性,市場接受時間的不確定性,產品擴散速度的不確定性,競爭能力的不確定性,產品售後服務的不確定性等。
政治風險是指由於戰爭、國際關係的變化或有關國家政權更迭、政策改變,而導致企業蒙受損失的可能性。
管理風險是指因企業管理不善產生的風險,如管理製度鬆弛,人力資源管理風險、營銷管理風險、財務管理風險等。
經濟風險是指由於宏觀經濟環境發生大幅度波動或調整,而使企業蒙受損失的風險,如彙率變動引起的風險等。
合同風險是指合同履行過程中由於主客觀原因,而使債權人遭受損失的可能性,如合同文件缺陷、錯誤、遺漏或不完善,合同類型選擇不當,索賠管理不力,合同糾紛等。
(3)按風險對所投入資金的影響程度劃分,可分為安全性風險、收益性風險和流動性風險。
安全性風險是指從投資的安全性角度來看,不僅預期實際收益有損失的可能,而且投資者的財產安全存在危險。收益性風險是指投資方的資本與其他財產不會蒙受損失,但預期實際收益有損失的可能性。流動性風險是指投資方的資本、其他財產以及預期實際收益不會蒙受損失,但資金有可能不能按期轉移或支付,造成資金運營的停滯,使投資方蒙受損失的可能性。
二、企業風險管理的步驟和方法
企業風險是客觀存在的,但也是可測可防的,作為創業者必須承認和正視企業風險,采取措施防範和管理風險。
企業風險管理是對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各種風險進行識別、衡量、分析、評價,並適時采取有效的方法進行防範和控製,用最經濟合理的方法來綜合處理風險,以實現企業最大安全保障的一種科學管理方法。
(一)風險識別
風險識別是指在風險事件發生之前,風險管理人員在收集資料和調查研究之後,運用各種方法對尚未發生的潛在風險以及客觀存在的各種風險,進行係統歸類和全麵識別。風險識別的主要內容是識別引起風險的主要因素、識別風險性質、風險概率、風險後果。風險識別是風險管理的基礎,其任務就是查明不確定性因素和風險來源、各種風險之間的關係及風險的後果。
風險識別方法與工具
環境分析法是指通過對企業內外部環境的分析,明確企業的機會和威脅,對比企業的優勢和劣勢,找出這些環境可能引發的風險和損失。環境分析法的重點是分析環境的不確定性及變動趨勢給企業經營帶來的風險,還要注意分析環境中的變動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對企業的經營效果帶來的影響。具體的分析方法主要有頭腦風暴法、特爾菲法、SWOT分析法等。
財務狀況分析法是根據企業的資產負債表、損益表、財務狀況表和財產目錄等資料,對企業的固定資產和流動資產的分布進行風險分析,以便從財務的角度發現企業所麵臨的潛在風險和財務損失的分析方法。
流程圖法是將企業經營全過程,按其內在的邏輯關係製成流程圖。針對流程中的關鍵環節和薄弱環節進行調查和分析,找出風險存在的原因,從中發現潛在風險的威脅,分析風險發生後可能造成損失和對項目全過程造成的影響。
保險調查法是指企業可以委托保險公司或保險谘詢服務機構,對潛在損失和由於風險事件的出現可能造成的消極影響、賠償責任進行調查分析,提出預防風險損失出現的措施,並向企業建議可自保的項目和應向保險公司投保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