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企業風險管理(2)(2 / 3)

企業應設立危機緊急應變小組,製定危機管理計劃,對員工進行危機管理培訓和演習,提高對危機事件發生的警惕性以及防範和處理危機的能力。

(二)危機發生時的管理

危機一般在很短時間內廣為傳播,對企業或品牌產生惡劣影響。危機的緊急性要求決策者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出關鍵性決策和具體的危機應對措施。

在危機管理中,加強溝通是十分重要的。危機溝通主要分為內部溝通和外部溝通。內部溝通需要及時真實,明確地將可以公開的實際情況向員工迅速傳達,充分獲得內部的支持。外部溝通比較複雜並難以控製,外界對危機的看法依賴於他們所收到的信息。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中,媒體的信息傳播具有很強的加速、放大和扭曲的效應。一旦危機發生,企業應迅速確定應對危機的立場基調,爭取第一時間作出反應,統一對外溝通口徑,盡量轉移公眾焦點。企業的危機公關要主動,主動與政府部門和新聞媒體說明事實真相,盡力爭取政府機構和傳媒的支持和諒解;要盡量爭取說話機會,使所有的風險利益相關者盡快獲得坦率和誠實的相關信息;溝通中要充分體現出企業主動負責的精神,任何被動的處理方式都會造成公眾的不信任感。

(三)危機發生後的管理

危機過後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總結經驗教訓。總結經驗教訓包括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針對所發生的危機本身的總結,即調查問題是怎樣發生的,查明事件原因,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第二個層次是針對企業的危機管理的總結,即反思檢查應對處理危機的全過程,檢查在應對危機中所做的決策與所采取的行動,從中發現危機管理的不足之處,進一步完善危機管理的程序與製度。

如何檢驗企業危機管理的能力

對危機事件的有效管理有助於企業在行業內以及在客戶和員工麵前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企業的危機管理能力,可通過以下七個方麵的問題進行自我檢驗:

1.企業內部有什麼問題或弱點一旦曝光將會對企業的經營造成什麼樣的損害?如果有不利於企業形象和聲譽的事件公之於眾,公眾的反應將會如何·企業將如何做出解釋以降低事件對企業經營和財務的影響?已經采取了哪些措施把問題發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2.在沒有危機的時候,誰是指定的發言人?如果出現危機,由誰與外界溝通?

如果發言人不在或者不適合這樣的場合,由誰代替?他們應對記者的能力如何?

對他們的可信度和說服力,企業有多大的信任程度?

3.如果在非辦公時間出現危機,企業采取什麼樣的內部溝通係統?需要多長時間、通過什麼形式能夠將信息傳達到相關負責人那裏?

4.企業有什麼樣的應急反應計劃?這項計劃最後一次更新是什麼時候?以前有沒有使用過以確認是否有效?與企業的其他反應計劃是否匹配?

5.企業的競爭對手在過去出現什麼危機?他們是如何處理危機的?用了多長時間?到目前為止,他們為此付出了多少成本?業務損失情況如何?如果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會怎麼應對?從競爭對手的經曆中學到了什麼?是否該對自己的經營方式作一些調整?

6.如果企業發生危機,發言人應該如何向公眾溝通信息?由誰來決定溝通內容?決定的過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