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中成藥。

桑椹子膏,每次15克,每日2次;

五子潤腸丸,每次l丸,每日1次。

③單方驗方。

處方為何首烏、胡桃仁、黑芝麻各60克,共為細末,每次服10克,每日3次。

(5)冷秘。

主要症狀為大便秘結、難以排出、腹中冷痛、四肢不溫、舌質淡苔白、脈沉澀。

治療原則是溫通開秘。

治療藥方有:

①主方為濟川煎加減。

處方為肉蓯蓉20克、牛膝15克、當歸12克、升麻10克、肉桂6克、巴戟天15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②中成藥。

便秘通,每次1瓶,每日2次;

半硫丸,每次1.5~3.0克,每日1~2次。

③單方驗方。

處方為白術60克、肉桂3克、厚樸6克、生地黃10克、升麻5克,水煎服。

11.什麼是腹瀉?

腹瀉是消化係統疾病中的一種常見症狀,是指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含水量增加,帶有未消化物或膿血,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門不適、失禁等症狀。根據腹瀉綜合臨床表現,一般將其分為急性腹瀉和慢性腹瀉兩大類。急性腹瀉大多起病急,症狀突出,病程短。慢性腹瀉病情遷延不愈,臨床表現時輕時重,病程均在兩個月以上,並呈間歇式發作。

腹瀉的發病基礎是胃腸道的分泌、消化、吸收和運動等功能發生障礙或紊亂,以致分泌量增加、消化不完全、吸收量減少和(或)動力加速等,最終導致糞便稀薄,大便次數增加而形成腹瀉。

值得注意的是,正常人每日排便1次,少數人每2~3日1次或每日2~3次,隻要糞便成型,也不應稱為腹瀉。老年人和手術後的病人常會發生直腸性便秘,有排便次數增加、裏急後重、排出黏液等症狀,醫學上稱之為假性腹瀉。

12.怎樣預防小兒腹瀉?

小兒腹瀉是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常見病和多發病,與小兒肺炎、小兒貧血和小兒佝僂病合稱為“小兒四病”。小兒腹瀉以6個月至2歲嬰幼兒發病率為高,是造成小兒營養不良、生長發育障礙以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預防腹瀉病並普及相關科學知識是許多寶寶的父母十分關心的問題。預防小兒腹瀉根據發生的原因采取以下措施:

(1)提倡母乳喂養。母乳最適合嬰兒的營養需要和消化能力,含有多種酶和抗體,可增強小兒抵抗力。尤以出生後最初數月內的嬰兒應以母乳喂養。應注意正確的喂養方法,做到定時哺乳。

(2)注意飲食衛生,減少腸道感染機會。小兒使用的奶瓶、奶嘴及食具應在洗淨後煮沸消毒,奶嘴煮沸不要超過5分鍾以防老化。食品應新鮮、清潔,凡變質的食物均不可喂養小兒。不能給小兒喝生水,生吃瓜果要洗淨。小兒吃的奶粉、食物和奶瓶食具應放在防蠅罩中,防止蒼蠅、蟑螂叮爬食物。

(3)小兒斷乳應選在涼爽季節,要逐漸增加輔食量。斷乳不能太快,避免在夏季及小兒有病時斷奶。添加輔助食品時,品種不宜過多,變換不宜過頻,要在嬰兒逐漸適應新的食品後,才漸漸增加其他食品。具體而言,添加輔食時,要注意嬰兒的消化能力,防止添加輔食引起腸道功能紊亂。

(4)培養小兒良好的衛生習慣。小兒飯前便後要洗手,哺乳期的母親在哺乳前除洗手外,還應清洗乳頭。

(5)增強體質,加強護理。平時應加強戶外活動,提高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注意小兒體格鍛煉,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抵抗力。營養不良、佝僂病及病後體弱小兒應加強護理,避免各種感染。對輕型腹瀉應及時治療,以免拖延成為重型腹瀉。

(6)夏季衛生及護理。嬰幼兒的衣著,應隨氣溫的升降而增減,避免過熱。夜晚睡覺要避免腹部受涼。夏季應多喂水,避免飲食過量或食用脂肪多的食物。經常進行溫水浴。

(7)母乳不足或缺母乳采取混合喂養及人工喂養時,應注意飲食調配。初出生至3個月內嬰兒母乳不足,可吃牛奶或豆漿補充。無論用牛乳或代乳品均需要適當稀釋,以利於消化和吸收;食欲不振時,不宜強製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