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老年人發生腹瀉是不是就應該禁食?

老年人消化功能減弱,抵抗力降低,夏秋季容易患腸道疾病引起腹瀉,如急性腸炎、急性菌痢等。

傳統觀點認為,腹瀉時腸黏膜充血、水腫甚至潰爛,應當讓腸道空一空,休息1~2天,這時,禁食就可減輕胃腸負擔。其實,這種認識是錯誤的。

人在腹瀉時,會丟失大量水分和無機鹽,禁食會導致人體能量不足,需要分解肝糖原、脂肪、蛋白質來維持血糖濃度。而老年人由於營養不良,沒有足夠的糖、蛋白質、脂肪在體內轉化為葡萄糖來維持血糖濃度,當血糖低於每升3毫摩爾時,病人就會發生虛汗、心悸、乏力、頭昏、麵色蒼白、暈厥等一係列低血糖反應,有的甚至還能誘發心腦血管意外而危及生命。

此外,腹瀉時禁食還會引起體內營養素缺乏,延緩腸道病變的修複,從而減少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利用,形成惡性循環。

因此,腹瀉時不但不能禁食,還應適當補充一些營養豐富而容易消化的食物,如藕粉、雞蛋麵糊、豆漿、細麵條、豆腐腦、大米蓮子粥、小米扁豆粥、薄皮餛飩等,並應做到少食多餐、細嚼慢咽,以利營養素被機體消化吸收。

14.為什麼腹瀉不能隨便用抗生素治療?

有人認為,腹瀉必然是胃腸道細菌感染,因而一旦遇到腹瀉便使用抗生素來治療,如黃連素、慶大黴素、環丙沙星、氟呱酸等。

誠然,霍亂、痢疾和一部分由大腸杆菌感染所引起的腸炎,確實是細菌感染,治療時常常需應用抗菌藥物;然而,腹瀉未必全是細菌感染胃腸道所致。比如以下這些情況,雖然不是細菌感染,但同樣能引起腹瀉。

(1)腹部受涼引起腸蠕動加快。

(2)對乳品、魚、蝦及蟹等食物過敏引起腸的變態反應。

(3)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

(4)胰腺癌。

(5)膽汁排出減少、雙糖酶缺乏使腸腔內存在大量未經消化而不能被吸收的溶質,引起高滲性腹瀉。

(6)外出旅行或遷居外地生活,有的人因為生活環境的改變使腸道內正常菌群的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從而引發“菌群失調症”,引起厭食、嘔吐、腹痛甚至腹瀉不止等症狀。

(7)有些嬰兒因飲食不當,輔食增加過快過多,造成腹瀉。

(8)嬰幼兒秋冬季腹瀉、成人夏季“流行性腹瀉”和黴菌性腸炎等都不屬於通常所說的細菌感染。其中,前兩種腹瀉是病毒感染引起,而黴菌性腸炎是與各種普通細菌特性完全不同的一類黴菌引起的。

另外,許多抗生素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胃腸道副作用,如惡心、嘔吐、腹瀉或食欲下降,甚至影響肝髒、腎髒和造血係統功能,其中以廣譜抗生素引起的胃腸道副作用較為嚴重。

綜合以上原因,腹瀉的病原不同,治療方法也就不同,所以應用抗生素應當慎重。

15.什麼是細菌性痢疾?

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其腸道病變以乙狀結腸、直腸最顯著,嚴重時可波及整段結腸及末端回腸,以結腸化膿性炎症為主要病變,可伴有全身中毒症狀,臨床表現為腹痛、腹瀉、裏急後重、排膿血便等。

菌痢見於世界各地,一般農村高於城市。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但以夏秋季最為多見。兒童發病率較高,其次為青壯年。

人類對痢疾杆菌普遍易感,10~200個細菌即可使半數人致病。人被感染後,潛伏期為數小時至7天,多數為1~3天。由於菌群不同,人體反應也各異,因而潛伏期的長短和病情輕重也不相同,臨床症狀也多種多樣。以痢疾誌賀氏菌引起的病情較重;宋內誌賀氏菌多引起輕型感染;福氏誌賀氏菌感染介於兩者之間,並具有排菌時間較長、易轉為慢性和病情遷延的特點,我國以福氏誌賀氏菌引起的菌痢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