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銀蒜茶合劑。紫皮大蒜1000克,普通土茶1200克,銀花320克,生甘草120克。將大蒜去皮,用絞肉機絞碎後,加少許涼白開,用紗布擠其汁;茶葉用2000毫升沸水浸泡半小時,過濾取汁;甘草、銀花加水1600毫升,用瓦罐以文火煎煮,濃縮成800毫升,以紗布過濾取汁。將以上三液混合,加入適量白糖或紅糖及開水,配成4000毫升,裝瓶待用。成人每日3次,每次20毫升,連服3~7天,用於治療濕熱痢和寒濕痢。

(14)大蒜。取紫皮大蒜30克,去皮,放入沸水中煮2分鍾後撈出,然後將粳米100克淘淨放入大蒜水中煮粥,待粥成後,把大蒜放入粥中,煮至粥稠即可。每日早晚各1次,空腹熱食,10~15天為1個療程,間隔3~5天再行第二療程。

24.什麼是蛔蟲病?

蛔蟲病是最常見的腸道寄生蟲病,傳染源是蛔蟲病患者和感染者。大量的蟲卵隨患者糞便排出,汙染蔬菜及泥土,在適宜的溫濕度下,約經2周,發育為成熟蟲卵。成熟蟲卵經口到胃,大部分被胃酸殺死,少數進入小腸孵化發育為幼蟲。幼蟲鑽入腸黏膜,經淋巴管或微血管入門脈、肝髒、下腔靜脈而到達肺,在肺內脫皮後形成1毫米左右的幼蟲。幼蟲穿過微血管經肺泡、支氣管、氣管上升至咽,然後再被吞入胃,此即構成蛔蚴移行症。蛔蚴到達小腸後發育為成蟲。自吞食蟲卵至成蟲成熟約需75天,在小腸內生存期約為1~2年。

25.蛔蟲病有哪些臨床表現?

小腸中有少數蛔蟲感染時可無症狀,稱蛔蟲感染者;大量感染可引起疾病,稱蛔蟲病。

腸道蛔蟲常引起上腹部或臍周腹痛反複發作。由於蟲體的機械性刺激及其分泌的毒物和代謝產物可引起消化道功能紊亂和異性蛋白反應,如納差、惡心、嘔吐、腹瀉和蕁麻疹。兒童嚴重感染者,可引起營養不良、精神不安、失眠、磨牙、夜驚等。

腸內蛔蟲一般處於安靜狀態,但受到各種刺激(如高熱、消化不良、驅蟲不當等)後,易使蛔蟲騷動及鑽孔,可引起嚴重的並發症。常見的有:

(1)膽道蛔蟲症。

由蛔蟲鑽入膽道而引起,表現為劍突下突然發生陣發性絞痛或鑽頂痛,可放射至背部及右肩部,難於忍受,極度不安,常伴有惡心及嘔吐。當進入膽道的蛔蟲退到小腸後,則症狀突然消失;若蛔蟲進入膽囊管或肝內膽管時,可繼發細菌感染而引起急性化膿性膽囊炎、膽管炎或急性出血壞死型胰腺炎;深入肝內膽小管時可產生細菌性肝膿腫;當蛔蟲殘體或蛔蟲卵長期存留膽管或膽囊時,可以其為核心,逐漸形成膽石。

(2)蛔蟲性腸梗阻。

多見於小兒。由於蟲數較多,扭結成團阻塞腸腔,引起部分腸梗阻。病人有陣發性腹痛、惡心、嘔吐、腹壁軟症狀,如不及時治療,可發展為完全性腸梗阻。

(3)其他。

傷寒或少數胃、十二指腸潰瘍病患者感染蛔蟲後,蛔蟲可穿破病變處腸胃壁引起穿孔,產生彌漫性腹膜炎。蛔蟲向上逆行時可由鼻孔、口腔排出,或鑽入耳咽管而引起耳鼓膜穿孔,並由外耳道排蟲,偶爾蛔蟲可到達喉或氣管,引起窒息。

26.怎樣診斷蛔蟲病?

膽道蛔蟲病的診斷可根據以下幾點:

(1)青年或兒童突發劍突下絞痛。

(2)疼痛異常劇烈,但局部肌痙攣及反跳痛並不明顯。

(3)既往有便蟲、吐蟲史,或大便查到大量蛔蟲卵。

(4)其他急腹症、急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等。有條件行急症十二指腸鏡檢查時,可直接發現成蟲已部分鑽入膽道,露出尾段在十二指腸內。

27.怎樣治療蛔蟲病?

治療蛔蟲病一般用驅蟲治療,常用驅蛔蟲藥有:

(1)苯咪唑類化合物。

①甲苯咪唑。兒童用量為每天50~150毫克;成人每次100毫克,早晚各1次,連服3天,若未驅盡,三周後可再用第二療程。該藥驅蛔效果較佳,副作用少見。大量感染者用此藥驅蟲時,可有腹痛、腹瀉,但較輕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