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丙硫咪唑。商品名腸蟲清,為新的廣譜驅蟲劑,劑量為400毫克,一次吞服,療效達90%以上。但在大規模治療中,偶有發生口吐蛔蟲的反應。

③左旋咪唑。用量為150毫克,一次服用,副作用輕微,偶有惡心、嘔吐、食欲減退等。少數病人服藥後出現肝功能輕度損害,早期妊娠及肝、腎疾病患者應慎用。

(2)噻嘧啶。

商品名為抗蟲靈、驅蟲靈,是廣譜抗蟲藥。用量為每千克體重5~10毫克,晚上1次頓服。副作用有頭痛、頭暈、嘔吐等,對孕婦、急性肝炎、腎炎、嚴重心髒病及發熱病人應暫緩給藥。

28.什麼是鉤蟲病?

鉤蟲病是十二指腸鉤蟲或美洲鉤蟲寄生於人體小腸所致的疾病,是嚴重危害我國人民尤其是農民健康的寄生蟲病之一。臨床以貧血、營養不良、浮腫、腹痛及胃腸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高發區有“黃胖病”之稱。

鉤蟲病的傳染源是鉤蟲病患者和感染者,鉤蟲感染在我國分布極廣。蟲卵隨糞便排出體外,在適當溫度、濕度的土壤中孵化,約1周左右經杆狀蚴發育成具有感染力的絲狀蚴,絲狀蚴接觸人體即鑽入皮膚,隨血液流經右心到肺,穿透肺泡毛細血管後,循支氣管、氣管而達咽喉部,然後被吞入胃,構成鉤蚴移行症。鉤蚴主要在空腸,少數在十二指腸及回腸中上段內發育為成蟲。自絲狀蚴侵入皮膚至成蟲在腸內產卵約需50天,成蟲的壽命可達5~7年,但大部分於1~2年內被排出體外。

本病主要是經皮膚接觸感染。農民赤足下地,幼蟲易鑽入皮膚而致病,故農村中感染率較高。鉤蟲卵在低於5℃~10℃時易死亡,而25℃~30℃和濕潤土壤最適於蟲卵孵化和幼蟲生長,故我國南方鉤蟲病的流行遠較北方為重。

29.鉤蟲病有哪些臨床表現?

鉤蟲病的臨床症狀輕重不一,與感染鉤蟲的種類、數量、時間和個人營養及免疫狀況有關,絕大多數是無症狀的鉤蟲感染者。

(1)貧血和循環係統。貧血是鉤蟲病最突出的表現。由於成蟲以口器咬住腸黏膜吸取血液,並經常更換咬吸點,同時分泌抗凝物質使傷口不斷流血;長期慢性失血造成鐵及蛋白質的損失,引起缺鐵性貧血及低蛋白血症。在重度感染3~5個月後可逐漸出現嚴重的進行性貧血,病人有頭昏、眼花、耳鳴、乏力、勞動後心悸、氣促、記憶力減退、表情淡漠、皮膚蒼白或呈臘黃色等症狀。長期嚴重貧血病人的心髒可呈一般性擴大,心前區有吹風樣收縮期雜音,心率增速和血壓(尤其是舒張壓)降低。貧血屬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嗜酸粒細胞大多增高,骨髓鐵粒細胞顯著減少或消失,血清鐵和鐵蛋白濃度降低。

(2)消化係統。

鉤蟲咬附小腸黏膜產生許多出血點和淺小損傷,可導致慢性炎症和胃腸功能紊亂,引起消化道症狀。早期症狀有食欲改變、上腹部不適等,症狀明顯者常有上腹部疼痛、惡心、噯氣等類似球部潰瘍或十二指腸炎表現;嚴重感染者可出現異嗜,如喜食生米、泥土等。多數病人有微量腸道出血,偶有並發消化道大出血,表現為持續性黑便。

(3)其他。

兒童期嚴重感染可有生長發育障礙,或並發心功能不全,周圍血可呈類白血病反應。孕婦嚴重感染可導致流產或死胎。

30.怎樣治療鉤蟲病?

(1)驅蟲治療。

驅鉤蟲藥物種類很多,但尚無較理想的藥物,需多次反複治療才能根治。此外,農村鉤蟲病患者大多伴有蛔蟲等多種線蟲感染,故以采用廣譜驅腸線蟲藥為宜,如甲苯咪唑、噻嘧啶、丙硫咪唑、左旋咪唑等,用法同治療蛔蟲病。國內鉤蟲病多係兩種鉤蟲混合感染,若用一種驅鉤蟲藥未驅盡時,可換用另一種藥物,借以提高療效和減少副作用。

(2)對症治療。

鉤蟲病有貧血患者在驅蟲時,應同時補充鐵劑與高蛋白飲食。常用硫酸低鐵,每次0.3~0.6克,每日3次,服用鐵劑時間宜長,以補足組織內貯鐵。對少數口服鐵劑不能耐受者,可給予肌內注射鐵劑,如右旋糖酐鐵,首次為50毫克,以後每日或隔日注射100毫克,總量不超過2.5~3.0克,兩側臀部肌肉交替注射。嚴重貧血伴有胃酸缺乏者,可加服10%稀鹽酸或胃蛋白酶液。對臨產孕婦或貧血嚴重者,可在驅蟲前輸少量血或邊輸血邊驅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