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常喝牛奶對潰瘍病患者有益嗎?

牛奶鮮美可口,營養豐富,曾被認為是胃和十二指腸潰瘍病人的理想飲料,直到後來被證明是一種強力促分泌劑後才停止使用。現已證明,牛奶刺激胃酸分泌的作用比牛奶本身可中和胃酸的作用更強,其本身並不是一種抗酸劑。所以,胃潰瘍患者常飲牛奶並不利於胃潰瘍愈合。

然而,牛奶中的蛋白質、脂肪對潰瘍病患者有益。有專家指出,每日飲用250克是不會有問題的,也可將250克牛奶分2次在餐後飲用,可起保護潰瘍麵的作用;而十二指腸潰瘍患者可以適當多喝牛奶,但每日不應大於500克,且應分2~3次飲用。

總之,潰瘍病患者應少喝牛奶,而如果想喝牛奶,飲用量多少應遵醫囑。

65.什麼是胃腸神經官能症?

胃腸神經官能症,又稱胃腸道功能紊亂,是一組胃腸綜合征的總稱,係高級神經活動障礙導致植物神經係統功能失常,主要是胃腸的運動與分泌機能失調,無組織學器質性病理改變,不包括其他係統疾病引起的胃腸道功能紊亂。臨床表現主要為胃腸道的症狀,可伴有其他官能性症狀。本病相當常見,以青壯年為多。

對於胃腸神經官能症的發病機理,迄今尚無統一認識。一般認為,精神因素為本病發生的主要誘因,如情緒緊張、焦慮,生活與工作上的困難、煩惱、意外不幸等,均可幹擾高級神經的正常活動,進而引起胃腸道的功能障礙。暗示或自我暗示是重要的發病因素。例如由於某種草率的診斷意見、無關緊要的化驗結果或醫生的舉止和表情不當,而造成的所謂醫源性疾病,以及患者因親友患嚴重疾病如胃腸道癌腫,而產生的自我暗示等,均可引起本症。此外,胃腸道器質性疾病痊愈後,少數可後遺胃腸神經官能症。飲食失調,經常服用瀉藥或灌腸,亦可構成不良刺激,促進本病的發生與發展。

66.胃腸神經官能症有哪些臨床表現?

本病起病多緩慢,病程多纏綿日久,症狀複雜,呈持續性或反複發作性,病情輕重可因暗示而增減。臨床表現以胃腸道症狀為主,多伴有心悸、氣短、胸悶、麵紅、失眠、焦慮、注意力渙散、健忘、神經過敏、手足多汗、多尿、頭痛等植物神經不平衡的表現。

胃神經官能症的幾種臨床表現:

(1)神經性嘔吐。多見於女性,患者往往在進食後不久突然發生嘔吐,一般無明顯惡心,嘔吐不費力,嘔吐量不多,且不影響食欲和食量,常邊嘔邊進食,因此多數無明顯營養障礙。神經性嘔吐可伴有癔病的色彩,如誇張、做作、易受暗示、突然發作,間歇期完全正常,因此也稱為癔病嘔吐。此外,嘔吐有條件反射性因素,印象不良的刺激物,如某些食物、藥物,甚至某些特定的情景,也能引起嘔吐。

(2)神經性噯氣。患者有反複發作的連續性噯氣,致使不自覺地吞入大量空氣而使症狀更為明顯,導致頻頻噯氣,常有癔病色彩,當眾發作。

(3)神經性厭食。多為女性,主要症狀為厭食或拒食,嚴重者有體重減輕的症狀。患者多數自覺良好,行動活潑敏捷,有時又自相矛盾地對食物特別感興趣,甚至貪食飽餐,而後又偷偷嘔掉。患者常有神經內分泌失調,表現為閉經、低血壓、心動過緩、體溫過低、饑餓感喪失等。

腸神經官能症的幾種臨床表現:

腸神經官能症又稱腸易激惹綜合征,是胃腸道最常見的功能性疾病。以腸道症狀為主,患者常有腹痛、腹脹、腸鳴、腹瀉和便秘等症狀。過去稱本病為結腸功能紊亂、結腸痙攣、結腸過敏、痙攣性結腸炎、黏液性結腸炎、情緒性腹瀉等,現在逐漸傾向於統稱為腸易激惹綜合征。實際上,本症腸道功能紊亂,並沒有炎性病變,而且功能紊亂也不限於結腸。

(1)以結腸運動障礙為主。

這一症狀比較多見。患者有陣發性腸絞痛,主要位於左下腹,痛時可捫及痙攣的腸曲;也有可能在左肋緣下腋前線附近有疼痛感,並放射至劍突下及左上臂。腹痛的發作和持續時間雖不很規則,但多數在早餐後發作,表現為胃結腸反射亢進,熟睡時極少見。腹痛常因進食或冷飲而加重,在排便、排氣、灌腸後減輕。腹痛常伴有腹脹、排便不暢感或排便次數增加,糞便可稀可幹。結腸持續痙攣時,推進性蠕動減弱,則引起痛性便秘,這一情況可稱為痙攣性結腸。

(2)以結腸分泌功能障礙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