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種你的心靈之花,芬芳隨處散
快樂不能靠外來的物質和虛榮,而要靠自己內心的高貴和正直。
“文革”期間,著名作家沈從文被下放到多雨而泥濘的湖北鹹寧勞動改造,飽受痛楚。可沈從文毫不在意,在鹹寧給他的表侄、畫家黃永玉寫信說:“這兒荷花真好,你若來……”
就這樣一句普普通通的“荷花真好”,竟使那段苦難的日了飄蕩著荷花的芬芳,令人以為多雨泥濘的鹹寧是王孫可遊的人間仙境呢!
行文至此,偶然想起在《讀者》上看到的一篇文章,也如此令人怦然心動。
唐代著名的慧宗禪師常弘法師講經而雲遊各地。有一回,他臨行前吩咐弟子看護好寺院的數十盆蘭花。
弟子們深知禪師酷愛蘭花,因此侍弄蘭花非常殷勤。但一天深夜,狂風大作,暴雨如注。偏偏當晚弟子們一時疏忽,將蘭花遺忘在了戶外。第二天清晨,弟子們後悔不迭;眼前是傾倒的花架、破碎的花盆,棵棵蘭花憔悴不堪、狼藉遍地。
幾天後,悲宗禪師返回寺院。眾弟子忐忑不安地上前迎候,準備領受責罰。得知原委後,悲宗禪師泰然自若,神態依然是那樣平靜安詳。他寬慰弟子們說:“當初,我不是為了生氣而種蘭花的。”
就是這麼一句平淡無奇的話,在場的弟子們聽後,肅然起敬之餘,更是如醍醐灌頂,頓時大徹大悟……
“我不是為了生氣而種蘭花的”,看似平淡的偈語裏,暗示了多少佛門玄機,又蘊含了多少人生智慧啊!現實生活中,無限製增長的欲望、不滿足現狀的心態,還有那諸多數不清的煩惱與磨難,常常使人患得患失。因此,很多人抱怨命運,抱怨時運不濟,抱怨人生多“苦”。
常言道: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其實,隻要我們嚴肅冷靜地分析人生,痛苦與歡樂幾乎是與生俱來的。造物主讓我們來到人世中,享受世界的無限歡樂,但同時也要給我們困苦、不幸的負重。人生就是一次爬山的旅行,辛苦是自然的,摔跤有時也難免,磨難就是這次旅行的代價。既然我們能夠愉快地享受人生,為什麼不能快樂地接受生活賜予的苦難呢?況且,苦難已降臨,生氣煩惱又有何用?
栽種一株快樂的花朵於心田。無論生活麵臨怎樣的境地,人生遭逢怎樣的磨難,請把快樂的花朵開放在心靈的原野上,讓靈魂的舞姿如花之綽約,滿載著花的芬芳。
再苦也要笑一笑:
無論生命有多少淒苦,人生有多艱難,栽種一株快樂的心靈之花於心田,讓絢麗的花朵昂然地綻放在生命的枝頭。從此,我們便擁有了惠質蘭心,我們的心境也定會盈滿幸福!
★操縱情緒的轉換器,一切都會好
最近,美國密歇根大學心理學家南迪·內森的一項研究發現,一般人的一生平均有十分之三的時間處於情緒不佳的狀態,因此,人們常常需要與那些消極的情緒作鬥爭。
情緒變化往往會在我們的一些神經生理活動中表現出來。比如:當我們聽到自己失去了一次本該到手的晉升機會時,我們的大腦神經就會立刻刺激身體產生大量起興奮作用的“正腎上腺素”,其結果是使我們怒氣衝衝、坐臥不安,隨時準備找人評評理或者“討個說法”。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應該壓抑所有這些情緒反應。事實上,情緒有兩種:消極的和積極的。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情緒,它是我們對外麵世界正常的心理反應,我們所必須的隻是不能讓我們成為情緒的奴隸,不能讓那些消極的心境左右我們的生活。
一名初探歌壇的歌手,他滿懷信心地把自製的錄音帶寄給某位知名製作人。然後,他就日夜守候在電話機旁等候回音。
第一天,他因為滿懷期望,所以情緒極好,逢人就大談抱負。第十七天,他因為情況不明,所以情緒起伏,胡亂罵人。第三十七天,他因為前程未卜,所情緒低落,悶不吭聲。第五十七天,他因為期望落空,所以情緒壞透,拿起電話就罵人。沒想到電話正是那位名製作打來的。他為此而毀了期望,自斷了前程。
我們在為這名歌手深深惋惜的同時,也更深刻地明白了不良情緒帶給人的危害。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的史密斯教授,曾經針對受測者情緒的變化及其個人生理心理狀態做了一個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