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度變遷理論大體經曆了四個曆史時期:以凡勃倫為創始人的開創性曆史時期,製度的概念得以創立並用“累積因果論”來解釋製度的變遷。第二個時期是以莫·克拉克為代表的對製度變遷理論繼承和發展時期,涉及到對資本主義企業的分析,製度與技術相互作用等問題。第三個曆史時期是以加爾布雷斯為代表的近代製度經濟學時期。第四個時期是以科斯、諾思等人為代表的新製度學派蓬勃發展時期,研究成果卓著。此外,還有以哈耶克為代表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製度變遷理論。雖然都被冠以製度學派的名稱,但這四個發展時期理論學派的主張並不相同,有時觀點甚至相對,為了以示區別,一般把第一、二時期的製度學派稱為舊製度學派,第三個時期稱為近代製度學派,第四個時期稱為新製度學派以及新自由主義學派。

在製度變遷理論的研究領域,諾思的貢獻是十分卓越的。諾思的製度變遷理論始見於1968年發表的《1600-1850年海洋運輸生產率變化的原因》;在1960-1970年間的著作《美國從1796-1886年的經濟增長》、《西方世界的興起》(與托馬斯合著)和《製度變遷和美國經濟增長》(與戴維斯合著)中,諾思運用經濟人的概念,采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和均衡分析方法,構建了一個比較完整的製度變遷理論框架,而《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諾思,1981)提出了製度分析的三大理論基石(即產權、國家和意識形態),標誌著諾思製度變遷理論體係的形成。之後,《製度、製度變遷和經濟績效》(諾思,1990)、《交易費用、製度與經濟績效》(諾思,1992)對以往的研究成果進行了加深與擴展,認為,製度變遷是一個演進的過程,它是通過複雜規則、標準和實施的邊際調整來實現的,從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製度變遷理論體係。

諾斯是新製度經濟學命的開創者之一。他通過對經濟史的研究發現了製度與經濟增長密切相關,從而突破了傳統的經濟史學家把製度當作既定的,從而集中於用經濟上的理性行為來解釋過去的事件的模式。他的理論核心是關於一個製度產生、成長、成熟、衰竭的理論,也就是製度變遷的理論。該理論包括以下一些基本假設與範疇,這一假設是“經濟人”假設,用他的話來說就是“最初總是假定企業總是試圖使利潤最大化”。他認為有效率的產權是經濟增長的基礎,也是製度變遷的實質。產權的供需是受交易費用製約的,如果國家權力介入,提供產權界定,則有關費用就明顯降低。因此,在他的製度變遷理論中,產權是基礎,國家權力是關鍵,經濟增長是目標。由於所有這一切都構築於“經濟人”的假設之上,因而其製度創新本質上是一個理性設計的過程。至於推動這一變革得以完成的條件,有技術方麵的,如技術變遷導致報酬遞增。因此使得更複雜的組織形式的建立變得有利可圖;有市場規模方麵的,也就是這種變化能夠改變特定製度安排的利益和費用;有收入預期方麵的,如一個社會中各種團體對收人預期的改變會導致它們對建立新製度安排的收益和成本評價的全麵修正;還有社會背景方麵的,如製度環境,也就是一係列用來建立生產、交換與分配基礎的基本的政治、社會和法律基礎規則。當這些條件變化,製度安排有利可圖時,製度變遷就會發生。因而這種製度變遷就具有嚴重的路徑依賴,對過去曆史與社會條件的依附,在利益選擇中有可能反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