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斯的製度變遷理論對中國現代化道路選擇具有以下啟示:①走現代化道路,要首先解決製度變遷(或創新)的問題。諾思教授認為,“製度變遷與技術進步有相似性,即推動製度變遷和技術進步的行為主體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製度變遷的成本與收益之比對於促進或推遲製度變遷起著關鍵作用,隻有在預期收益大於預期成本的情形下,行為主體才會推動直至最終實現製度的變遷,反之亦反,這就是製度變遷的原則。21世紀的中國,正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並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作為現代化的目標追求,這是社會主義在經濟、政治、文化上從價值觀念到製度層麵的現代轉型,或者說,中國正進行著前所未有的製度創新的革命。新製度經濟學家認為,第一,製度是重要的;第二,製度是內生的,即表明一個最優的製度安排實際上是內生的,它與發展階段、曆史、文化有關係。比爾·蓋茨曾說過,高新技術在舊體製中是一種高浪費。但製度決定於國情,製度變遷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隻能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不斷探索,逐步完善。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先生認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到今天,大體框架已經基本建立,應該更多地強調法治,強調規範,強調製度建設。鄧小平同誌也認為“製度是決定因素”,“還是製度靠得住”,所以,製度創新是中國未來改革的主題,也是當代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曆史進程中的必然選擇。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是中國選擇現代化路徑的製度性創新。任何一個貧窮的國家,它必然擁有大部分貧窮的民眾。任何一個強盛的國家,它的製度必然要保護大部分民眾過著富足的生活。香港中文大學郎鹹平教授認為,能否寓富於民是我們能否在這一個百年不斷強盛的關鍵,一個好的製度應該有助於一般民眾的財富增加,這即是說,富民強國,才能真正代表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代表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須有一個好的製度保證。隻有富民強國,才是我們這個民族雖曆經磨難但仍然堅持不懈的追求。
第二節高管變更的文獻綜述
國外學者對於高管變更的研究始於20世紀70年代,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積累了較為成熟、較成體係的研究成果。而在我國由於公司治理的內外部機製尚不健全,社會各界對高管變更的研究仍處於起步階段。所以本文是從公司內外部治理的角度來係統述評國內外關於高管變更的研究內容,試圖梳理出公司治理與高管變更關係的總體研究思路和框架,為下一步開展高管變更的研究找到合適的切入點。
一、公司內部治理與高管變更
1、股權結構與高管變更
股權結構包括股權集中度和股權屬性兩層含義。所以對於股權結構和股權屬性與高管變更的研究是從這兩個方麵展開的。首先Ibex和French認為,為了使公司高管以股東財富最大化為目標,公司存在兩種使管理者與股東利益相一致的機製,一是管理層持股,二是因為低劣績效而存在的高管層解雇威脅。關於管理者持股對公司治理的影響存在兩個不同的假設:第一為Jensen和Milking(1976)提出了的利益一致假設,認為高管持股具有激勵效應,即管理者持股行為能提高公司價值。因為一方麵穩定的職位會激勵管理者增加自身對人力資本的投入,從而提高管理效率;另一方麵使管理者避免過分關注短期業績的傾向,這種傾向往往損害股東的長期利益。所以Demists(1983)、Meek等(1988)和Stutz(1988)提出的管理者戰壕假設,指管理者長期居於某一關鍵職位,牢固掌握著企業的資源分配權力,因而很少受到各種約束機製(包括更迭)的影響。管理者大量持股會增加其權力,導致“占位”現象。其實質是減少對管理者的控製和壓力,而使代理成本上升,股東利益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