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概論(1)(2 / 3)

第二,城市基礎設施是城市經濟正常運轉的前提條件。城市基礎設施中的很大一部分以社會方式直接參與了生產企業的生產,其中,供水、排水、道路、交通、煤氣、熱力、電報、電話等設施,以各自特殊的方式,直接進入了物質生產部門的產品生產全過程。

不容諱言,沒有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和雨水、汙水的排放處理,企業就無法生產,沒有城市道路的交通設施,生產資料就難以進入社會再生產過程,產品或商品流通勢必會遇到極大的困難。實際上在社會化大生產的城市經濟中,幾乎所有的生產企業都以電力為動力,以水為生產手段或原料,把道路交通設施作為生產企業投資和產出的基礎物質條件。據統計,我國城市供水的70%、煤氣的50%、電力的80%以上用於工業生產。所以,將會直接影響工業生產。上海市的工業用燃氣長期以來供應不足,每年因此損失工業產值10億元左右。北京市1983年由於缺電曾平均每天拉閘停電限電89次,因此一年損失工業產值30億元。天津市在引灤入津前的某年,曾因隻剩下兩個星期的供水量,幾乎使整個城市陷於癱瘓。

城市基礎設施中有一部分並不直接參與企業的生產活動,但也間接地影響企業經濟效益,從而影響城市經濟的正常運轉。上海市在越江隧道和南浦、楊浦大橋建成以前,汽車輪渡過江來回得花幾個小時,浦東、浦西有關企業的經濟效益因此而大受影響。重慶長江大橋建成後,不但促進了南岸區的城市經濟發展,而且可為市區工廠增收節支1000多萬元,使80%以上的工廠受益。

第三,城市基礎設施是城市居民生活質量的重要製約因素。

城市基礎設施也具有為社會服務的性質,其服務對象不僅是生產,而且還有城市居民的生活,有些設施例如防火、防洪、防震等還擔負著保證城市安全的作用。為城市居民生活服務是城市基礎設施一開始出現就具備的職能。

城市居民生活質量的高低主要取決於國家經濟的發展,取決於國家的綜合國力及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水平,但城市基礎設施的完善及良好與否也對城市居民生活質量有重要影響。很難想象,一個現代化城市沒有了電力和燃氣供應,居民的生活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一個城市如果交通不暢、通訊不靈、電力燃氣供應不足、給排水能力低下等,就談不上城市居民生活的高質量,充其量也就是維持居民生活而已,最終,城市將會因此而萎縮下去。相反的,完善而良好的城市基礎設施為城市居民創造清潔、衛生、優美、舒適的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質量,增強城市居民對城市的向心力、凝聚力,從而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

良好的城市基礎設施,既使城市居民在生活上得到實惠而且直接感受,也使城市經濟的持續發展獲得推動力,其影響是潛在而深遠的,因而,其作用是不容忽視的。

第四,城市基礎設施是城市產生聚集效益的決定因素。城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產物。當社會生產發展到一定階段,交換成為日常生活中的必需以後,城市就產生了。城市作為人類文明、社會進步的象征和生產力空間載體,聚集了一定區域範圍內的生產資料、資金、勞動力和科學技術及文化教育衛生,而成為一定區域內社會各要素的聚集體。這種聚集體產生巨大的城市聚集效益和廣泛的城市輻射力。

城市聚集效益的產生是由於眾多的社會經濟單位集合於城市這個空間內既實現高度專業化分工,又形成經濟實體、社會實體和物質實體三者的有機結構,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產生整體性高效益的結果。高度的專業化分工與經濟實體、社會實體和物質實體的綜合統一,要求有精密分工和廣泛緊密的協作,使城市成為高度社會化的有機整體,這種社會化是建立在完善而良好的城市基礎設施之上的。完善而良好的城市基礎設施可以使城市各社會經濟單位更好地分工協作加強聯係,城市基礎設施的各個方麵迅速傳導著人流、物流和信息流,把城市地域內各社會經濟要素緊密地聚合在一起,大大提高城市所有部門的經濟效益、城市社會效益和城市生態環境效益的有機整體的城市聚集效益。

由於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所具有的公益性和外部性等特點,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活動的全部經濟效益很難具體測算,但一些直接和明顯的促進作用還是可以衡量的。下麵是以上海城建投資(廣義的)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為例,可以略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

1.城市建設投資對GDP的貢獻

城建投資是構成整個經濟有效需求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直接、間接以及乘數效應,以需求拉動的方式帶動GDP的增長。以城市建設投資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來反映城市建設投資對上海經濟的總量拉動,20世紀90年代上海城市建設投資占GDP的比重為30.35%;以經濟增長總額中城市建設投資增長所占的比重來表示城市建設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則同期比率為27.69%。從城建投資乘數效應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來看,經計算,20世紀90年代上海城市建設的投資乘數為1.72,城市建設投資通過乘數效應對GDP的重大貢獻為5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