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城市建設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從目前可計算的建設活動中形成的第一類城建產業(建築業、房地產業等),以及建設活動過程和活動結果形成的第二類城建產業(水、電、煤氣、交通運輸、郵電、通訊、環衛、綠化等)來看,兩類城建產業的增加值之和占GDP比重就達到23%,若將直接從屬與城市建設的第三類城建產業(城建設備製造、建築材料、家庭裝潢、建設中介服務等)計入,城建產業對上海經濟的貢獻將更大。
3.城市建設對社會就業的貢獻
根據最新的投入產出計算,2000年,上海城市建設投資可帶動256.7萬人獲得就業崗位,約占上海全部就業崗位的1/3。此外,建築業、煤氣、自來水、電力等相關傳統行業盡管技術含量總體不高,但其從業人員在20世紀90年代一直處於遞增狀態。
4.城市建設推動居民消費升級的貢獻這其中主要表現為推動居民住房消費升級,促進了居民家庭公用事業消費、改善了市民出行條件、提高了市民通訊消費水平等等。
此外,市民越來越多地享受到城市公共綠地等公益性消費服務,進一步提高了生活質量。
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城市發展
城市基礎設施是一個城市發展戰略性、先導性、保障性的基礎工程,因此,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是城市未來發展的重要保證。過去城市基礎設施對城市發展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下麵將以上海城市未來發展的目標為例,指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對城市今後發展的具體貢獻。按照上海城市發展的目標:規劃到2010年,逐步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城市之一和國際航運中心之一,初步確立上海國際中心城市的地位。城市基礎設施的完備是上海發展成為國際經濟中心城市的硬件保證之一,是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基礎,是城市形象的標誌。21世紀初期(2010年)上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規模必須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與方向。
(1)要實現城市總體布局規劃,體現國際化大都市城鄉一體化發展水平,必須依托市域道路交通、市政配套等完整的基礎設施體係。需要加快建設一批高等級公路及軌道交通。市域道路公路長度2500公裏,市中心道路總長3630公裏,人均道路用地12.5平方米。同時,也要建成東西、南北兩條軸線和內環線周邊的地鐵環線,閔行、寶山新城有直達市中心軌道交通,浦東地區建成南北向輕軌,並開始建設郊區鐵路。
(2)城市基礎設施的完備,可以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內地和外商來滬投資,促進經濟發展,是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基本保證。為優化浦東投資環境,還將建設一批越江設施,並在市區內優化道路高速幹道網。
(3)發展城市綠化,是世界各國大城市的重要趨勢,城市綠化係統是城市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是現代城市文明的標誌,直接關係到生態環境和城市生活質量。在市中心各區域內根據服務半徑理論,布置大、中、小型綠地建設,市區人均公共綠地麵積達到6平方米以上,綠化率18%以上,綠化覆蓋率30%以上。
(4)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戰略目標,重點是“三港兩路”
建設。
(5)為實現上海改革開放第三步重要戰略——開發崇明島,建設通到崇明以及崇明通向蘇北的越江設施。
(6)燃氣、給水、排水、環衛等設施容量的增加是城市有序、健康、合理發展的基礎。燃氣實現地區氣化率100%,並實現浦東地區和浦西部分地區使用天然氣;供水能力從1018萬噸增加到1280萬噸;全市2-3平方公裏設一個雨水係統,中心城市雨水係統服務麵積占城市化地區總麵積92%;汙水管道普及率70%-85%,治理率7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0%以上,工業固體廢氣物處理率達90%。
上述計劃的實施都需要投入大量資金,根據規劃預計:
2001-2005年間,投資規模為1373億-1497億元,年均約300億元;2006-2010年間,投資規模為1100億-1326億元,年均220億-270億元。如果以廣義的城市建設考慮,上海“十五”計劃建設任務估計需要6000億元左右的投資規模,年均1100億元以上,超過“九五”期間的城市投資規模。相信,這些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將為整個上海城市發展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並成為城市整體發展的一部分。
(第二節)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回顧
一、“九五”計劃期間取得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