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計劃期間國家進一步加大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加強了對城市基礎設施和環境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同時,由於城市市政公用事業投資、建設和管理體製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擴寬了市場資金投入渠道,對市政公用事業固定資產投資額度增加的幅度是前所未有的。“九五”計劃前四年的資金投入就達到了5158.28億元,是“八五”計劃期間五年投入總和的210.6%。同時,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例也由“八五”計劃末的4.03%提高到5.33%。這與我國“七五”計劃以前各個五年計劃中這一數字始終徘徊在1.0%-3.0%的情況形成了鮮明對照。“九五”計劃前三年固定資產投資額平均年遞增22.23%,超過了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年遞增率12.44%近10個百分點。特別在1998年,國際上出現的亞洲金融危機和國內特大洪災給國民經濟發展帶來巨大壓力。國家采取的擴大內需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政策獲得了顯著成效。在國家發行的1000億元國債中,城市市政公用設施建設項目安排了712個,投入資金364.5億元。同時,還安排了與之相配套的銀行貸款資金138.5億元。
1998年共完成市政公用事業固定資產投資1475億元,比上年增長29.2%,超過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增長15個百分點。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例也進一步上升到5.2%。投資完成額、投資增長幅度和占全社會投資比例均創下曆史最高紀錄。預計這一增長勢頭還將持續。投資額度的增長,使得城市市政公用設施建設的增長幅度也創下了我國曆史之最。
城市供水的日供水能力進一步發展。1999年城市日綜合供水能力達到2.155億立方米,人均日生活用水量由1995年的195.4升增加到217.6升,供水普及率也提高到96.8%。統計數字表明,1999年城市年生產用水為236.48億立方米,城市年總用水為467.5億立方米;城市生產用水較1994年減少了77.13億立方米,城市年總用水量也減少了22.0億立方米。實際上,由於城市產業結構的調整,第三產業和高新技術、高附加值產業不斷增加使得城市用水結構也產生了變化。城市年總用水量自1994年達到489.46億立方米最高值後,始終再未超過這一數字。隨著城市供水設施口供水能力的增加,城市供水短缺局麵得到進一步緩解。
城市用水“供需比”由1988年的0.86上升到1999年的1.23。
由於國家加大了對城市環境整治的力度,城市排水、環境衛生和垃圾處理工程建設的投入也有了較大的增長。“九五”計劃前三年城市汙水日處理能力增加了1305.9萬立方米,年處理汙水總量增加了38.03億立方米,分別較1995年增長53.0%和55.1%。
城市汙水處理率也由19.6%提高到29.9%。一些城市水環境質量得到了改善。在此期間進一步加強了城市垃圾處理廠的建設。
城市垃圾糞便無害化日處理能力達到了29.68萬噸,年處理量達8320萬噸,分別比“八五”計劃末增加了61.6%和38.3%,垃圾糞便無害化處理率達到了58.5%。
城市道路和公共交通設施建設也有了較大發展。1999年城市道路長度和城市道路麵積分別達到了15.07萬公裏和17.69億平方米,分別比“八五”計劃末增長了15.7%和30.3%。人均道路麵積也進一步增加到8.77平方米。公交車輛增加了20.98萬輛,較“八五”計劃末增加了54.1%。萬人擁有公交車輛達到了9.36標台。公交車輛年客運量由1995年的278億人次增加到319.7億人次,僅增加了15.0%,還低於公交車輛和運營線路增長的幅度。“公交優先”的原則還要繼續落實,公交運營潛力還將進一步發揮。在此期間,城市出租汽車繼續以較快速度發展。1999年出租車已達79.14萬輛,較1995年增加了57.0%。從總體看,城市道路建設和公交的發展還遠不能滿足城市客流和物流增長的需要,城市交通擁擠、堵塞問題還未得到有效緩解。
加快城市燃氣和供熱設施建設不僅直接關係到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和水平,同時也是加強城市環境治理的重要措施。1999年城市使用燃氣人口達到了1.694億人,較“八五”計劃末增長了30.7%。城市用氣人口普及率已達84.02%。城市供熱麵積也進一步由1995年的6.46億平方米,增加到9.68億平方米,增長了49.8%。
1999年城市公共綠地麵積13.14萬公頃。人均公共綠地麵積也由5.0平方米增加到6.52平方米。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27.4%。城市生態,環境綠化和城市景觀麵貌都得到進一步改善。
實施改革開放以來,市政公用設施建設投資情況有如下主要特征:
(1)市政公用事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加快,按1990年不變價格計算,1998年投資為1990年投資的7.17倍。20世紀90年代前8年市政公用事業固定資產投資翻了2.8番。這是建國以來從未有過的,詳見圖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