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冠心病的艾灸療法(1 / 2)

艾灸療法簡介

艾灸療法是傳統醫學中一種重要而又獨具特色的治療疾病的方法。從古至今傳承了幾千年。艾灸療法運用艾灸刺激人體經絡腧穴,通過人體經絡腧穴的反射傳導,使經絡通暢,氣血調和,髒腑功能平衡,從而達到祛除疾病、恢複健康的目的。“灸”法是古代勞動人民實踐中的產物,早在人類懂得熟食後,無意中被火燙了皮膚,同時卻解除了身體上某種疾病的痛苦,從而聯想到用“灸”來治病。以後又找到艾葉,發現這種植物經加工後,燃燒慢而火力溫和,藥性溫熱,能透過皮膚來驅散寒邪,具有通經活絡的功效,便當作灸的原料。為了提高療效,以後又在艾絨中加入其他藥末來配製。開始人們都用艾絨直接灸灼皮膚,灸後皮膚往往潰破結疤,後來漸漸改為隔薑、隔蒜間接灸,或直接以艾炷放在皮膚上,等它將要燃盡而病人呼燙的時候才去掉,這種艾灸,灸後皮膚不潰破、不結疤、易為廣大病人所接受。

1.灸法的種類

①直接灸

艾炷灸:將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燃燒,等到將要燃盡而病者呼燙時取去艾炷,另燃1炷。

艾條灸:是由古太乙針法演進而來,臨證時取艾條1根,點燃一端,放在距穴位1寸處熏灼,等灸處紅潤,感到灼熱為止。

②間接灸:在灸處放藥物,隔藥用艾炷燃熏,叫做間接灸,例如隔薑、隔鹽、隔蒜、隔餅等都是。

③其他灸法:除了上述的灸法外,還有燒針尾的溫針灸,藥製如炮竹式的太乙針灸、雷火針灸、局部塗藥使發泡的天灸,使用灸筒的溫筒灸,以及外科所用的桑木灸法和神燈照等。

2.施灸的程序與標準施灸的程序與施針的程序大體相同,不多述。灸法的計數以“壯”為單位,每灸1艾炷稱為1壯。

凡在頭麵以及四肢末梢等處施灸時,艾炷宜小宜少,背腹肩股部宜大宜多;新病灸時,艾炷宜大宜多,久病宜少宜小;體強者可大些多些,虛弱者應小些少些(老幼也宜適當減小減少)。

3.施灸的注意事項

①防止燙傷:施灸時艾炷要放置平正,防止滾動。艾條灸應不時向上或向左右移動,防止過於灼熱,病人呼燙時即應略為抬起,並時時彈去艾灰,注意勿使火星下落,以避免燙傷皮膚或燒壞被褥。

②灸後處理:灸治以後,病人被灸的局部皮膚,一般呈現淺紅暈,片刻自然消失,無需加以處理。如紅暈色深,或有灼痛感,應塗以油膏少許,加以保護。如局部起泡,這就叫“灸瘡”,應塗消毒油膏,並以紗布包紮,防止繼發感染,一般7天左右即可自愈,下次改換穴位施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