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療簡介
飲食療法是在中醫學理論或現代食品營養學理論的指導下,通過選擇食用某些食品來達到治病或養生保健的目的。民以食為天,糧油米麵、瓜果蔬菜、油鹽醬醋茶,我們每天都要與之打交道。一般來說食療包括兩個主要方法,一是利用食物本身的特性,或直接生食或經過一定的調製烹飪,充分發揮其醫療作用;二是配入適當的中草藥,經過特定烹調工藝加工製作成食品,雖然用藥,但通過技術處理而賦予食物的形式,也即我們平常所謂的“藥膳”。“藥膳”包括藥食、藥菜、藥粥、藥酒、藥茶等。
從嚴格意義上講,藥膳屬於藥物劑型之一,經過傳統飲食烹調技術和現代加工而成為防病療疾、養生康複和益壽延年的好方法。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們對生活質量要求的提高,食療正在逐漸走向千家萬戶。
1.中醫學對食物的認識
根據中醫學的理論,每一種食物均有其“四氣”、“五味”,食用後均可作用於相關髒腑,產生一定保健治療作用。
(1)四氣:即寒熱溫涼四種性質。食物的寒熱屬性是從食物作用於機體所發生的反應中概括出來的。一般而言,有清熱瀉火、解毒和平肝安神等作用,或能抑製、損害人體陽氣(如脾胃的陽氣、心腎的陽氣)的食物,其性質是寒涼的,如西瓜、苦瓜、蘿卜、梨子、紫菜、蚌蛤等。反之,有溫中散寒、助陽補火和益氣等作用,或能助熱燥火、損耗人體陰液(如胃陰、肝陰、肺陰)的食物是溫熱的,如薑、蔥、韭、蒜、辣椒、羊肉等。食物中過於寒涼或溫熱的較少。一些食物寒熱性質很不明顯,可稱為平性。
(2)五味:即酸、苦、甘、辛、鹹五種不同的味道。它既是中藥學的提綱理論,也是解釋、歸納食物效用和選用食療方的重要依據。漢代“醫聖”張仲景曾經說過,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可見,食物的味直接影響到機體的健康,應引起我們的重視。
1)酸味:酸入肝,酸澀之味的食物有收斂、固澀的作用,可用於治療虛汗出、泄瀉、小便頻多、滑精、咳嗽經久不止及各種出血病證。但酸味固澀容易斂邪,如感冒出汗、急性腸炎泄瀉、咳嗽初起,均當慎食。常用的屬於酸味的食物有:醋、番茄、馬齒莧、橘子、橄欖、杏、枇杷、山楂、石榴、烏梅、荔枝、葡萄等。
2)苦味:苦入心,苦味食物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的作用,可用於治療熱證、濕證。苦寒易敗胃,脾胃虛弱者宜慎用。常用的屬於苦味的食物有:苦瓜、茶葉、苦丁茶、杏仁、百合、白果、桃仁等。
3)甘味:甘入脾,甘味食物有補益、和中、緩和拘急、止痛的作用,可用於治療氣虛證。但過食甘味亦可令人生中滿。食物中屬甘的較多,如蓮藕、茄子、胡蘿卜、筍、土豆、芹菜、菠菜、薺菜、黃花菜、南瓜、芋頭、白菜、栗子、甜杏仁、南瓜、葡萄、大棗、飴糖、小麥等及各種豆類、穀類、魚類、肉類等。
4)辛味:辛入肺,辛味食物有發散、行氣、行血等作用,可用於治療感冒表證及寒凝疼痛病證。同時辛味食物大多發散,易傷津液,食用時要防止過量。
5)鹹味:鹹入腎,俗語說“走遍江湖田好,嚐遍五味鹽好”,鹹是百味之首。鹹味食物有軟堅、散結、瀉下、補益陰血的作用。常用的鹹味食物有:鹽、紫菜、海帶、海蜇、海參等。
食療相對藥療來說,取材、製作方便且美味可口,故被人們廣泛應用。從中醫學理論與實踐來看,幾乎所有的食物均可祛病療疾。食療的形式不拘一格,可製作成湯、飲、粥、飯、麵、餅、膏、酒、羹及各種可口的菜肴,即使配用了苦藥,經巧妙烹製,也可變得可口味美,尤為小兒所樂於接受。
2.食療的使用原則
(1)因人製宜
1)根據年齡:不同的年齡有不同的生理特征,食療應根據年齡特征配製膳食。兒童生長快速,代謝旺盛,但稚陰稚陽,易傷食罹蟲,故飲食應健脾消食,選食山藥粥、蜜餞山楂等,慎食溫熱峻補食物。老年人髒腑機能減退,氣血既衰,宜食溫熱熟食、易消化而性溫滋補之品,忌食黏硬生冷食物。
2)根據性別:男女生理各有特點,尤其女性有經帶胎產,屢傷於血,故常血偏不足而氣偏有餘,平時應食以補血為主的膳食。經期、孕期宜多食養血補腎食物,產後應考慮氣血虧虛及乳汁不足等,宜選食益氣血、通乳汁的食物如歸參燉母雞、燉豬蹄等。
3)根據體質:體質偏寒的人宜食溫熱性食物,如薑、蔥、蒜、桂圓肉、羊肉等,少食生冷偏寒食物。體質偏熱的人宜食寒涼性食物,如綠豆、西瓜、芹菜、梨等,少食辛燥溫熱食物。體胖之人多痰濕,宜吃清淡化痰的食物,可多吃些纖維素較多的蔬菜,如芹菜、韭菜、筍子等。體瘦的人多火,宜吃滋陰生津的食物,若脾胃功能欠佳者,可常吃山藥蓮子粥等。健康之人陰平陽秘,氣血調和,飲食起居正常。男子多宜滋補肝腎,女子常宜調補氣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