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悲劇,如雪也經曆過,她曾因偷聽了好友的一段電話,而結束了友誼:好友蘇敏快要結婚了,如雪歡天喜地,比自己結婚還高興。一天,蘇敏在家向外打電話,如雪想聽聽馬上結婚的好友,還要說什麼知心話,以便取笑。誰知蘇敏打給的不是未婚夫而是醫生。原來婚前檢查發現,蘇敏根本沒有生育能力,結婚以後不能要孩子,蘇敏憂心忡忡,想詢問醫生可不可以挽救。如雪聽到的就是這個電話,她的心一下子也沉重起來,後來她將此事告訴了另一個好友,誰知此事被蘇敏知道了。蘇敏非常氣憤,結婚那天,都沒有邀請如雪參加。一對好友因此產生了隔閡,最終分道揚鑣了。
朋友要保守秘密並不是對你的不信任,而是對自己負責。你同樣也需要保守自己的秘密,這一切並不證明你和好友間的疏遠;相反,明智的人會認為,如此雙方的友誼才更加可靠。
斤斤計較,你一定會失去好友。同樣,在你朋友覺得難為情或不願公開某些私人秘密時,你也不應強行追問,更不能私自以你們的關係好而去偷看或悄悄地打聽朋友的秘密,因為保守秘密是他的權利。一般情況下,凡屬朋友的一些敏感性、刺激性大的事情,其公開權應留給朋友自己。擅自偷聽或公開朋友的秘密,是交友之大忌。
相互理解,寬以待人
交友並非一廂情願,而是需要相互的理解、相互的寬容。寬容、理解是對朋友、人生觀、價值觀、信仰及思想、認識、言論、行為的充分尊重。
人是複雜的,不論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每個人都渴望別人理解自己。不理解他人的人,是難以找到誌同道合的朋友的;不被他人理解的人,則難以掙脫孤獨和苦悶的陰影。理解萬歲!不善理解,就會多疑。《紅樓夢》裏的林黛玉是一個多疑的人,她時時都在注視著周圍的人對她的態度,別人的一舉一動,都會引起她長久的猜疑,連她自己都承認:“我最是個多心的人。”
理解——溝通——人和,是緊密聯係在一起的。春秋時期,管仲和鮑叔牙都是很有才華的政治家,也是很有修養的人。從小,他倆就是好朋友,無論幹什麼,總是形影不離。長大了,鮑叔牙邀管仲一同去做買賣,管仲有些為難,說:“我家自從父親死後,母親和我吃上頓沒下頓,哪兒有錢做買賣?”鮑叔牙說:“我還有點兒錢,足夠咱倆用的。錢由我出,你出主意就行了。”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他倆真的做起了生意。每次賺了錢,鮑叔牙總是多一半給管仲,少一半給自己。管仲有些過意不去,鮑叔牙誠懇地說:“我們是朋友,你家有困難,我們互相幫助。”後來,他們又一起去當兵。每次打仗,鮑叔牙總是緊跟著管仲,隻要一遇到危險,鮑叔牙都毫不猶豫地用自己的身體去掩護他。
後來,他們果然在齊國做出了成績。由於鮑叔牙在齊國做官的時間比管仲長,後來管仲的官職超過了鮑叔牙以後,一些大臣議論紛紛,為鮑叔牙抱不平。鮑叔牙知道自己再繼續做官,會對管仲不利,於是毅然向齊桓公辭官還鄉。他說:“為了使管仲更好地施展才能,我辭官還鄉。”齊桓公挽留說:“你是一位高尚的人啊!管仲是你推薦給我的,現在為了他,你又要辭官還鄉。我要管仲,也需要你,請你留下吧。”管仲也勸鮑叔牙:“你不要走,別人議論什麼,我不在乎。”
第二天,鮑叔牙還是悄悄地離去了。人們都敬佩他的為人。管仲說:“生我的是父母,而了解我的是鮑叔牙!”二人的無私友誼,表現了他們的君子之風。
管仲和鮑叔牙的相交,曆史上稱為“管鮑之交”、“管鮑遺風”。這裏麵揭示了交友的許多真諦,但最主要的一點就是互相理解:做生意賺了錢,多給家貧的管仲一些,這是理解,而沒見利忘義;當兵打仗時,在最危險的時候,鮑叔牙用身體掩護管仲,這是舍己救人的思想;因為管仲而辭官還鄉,這更是出於理解,是更高層次的境界。他們的友誼之所以穩固長久,就是理解使然。
人生活在這個大千世界上,需要很好地處理人際關係,需要與朋友友好相處,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用善良的心來對待一切,必須時時檢點自己,也就是要嚴以律己;同時,對待朋友要寬容,得饒人處且饒人,也就是寬以待人。
嚴以律己能興國。唐太宗李世民,為人處世以善良慎重為準則,是封建王朝裏最為開明的君主之一。他在哀悼魏征時說:“以銅以鏡,可整衣冠;以古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在貞觀十三年他又說:“外絕遊觀之樂,內卻聲色之娛。”正是他嚴格要求自己的言行,才得到百姓的敬仰和國家的昌盛。
嚴以律己,可使朋友從中感受到你的誠實,你的忠誠,也感受到你的為人。所以,很容易與朋友友好相處。
對己要嚴,對朋友要“寬”。那麼,怎樣才算是寬以待人呢?
第一,不能以自己為標準來要求朋友。生活在大千世界中的人,在性格、愛好、職業、習慣等諸多方麵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對事物、問題的認識與理解也不盡相同。因此,我們不能要求朋友與自己一樣,不能以自己的標準和經驗來衡量朋友的所作所為,要承認朋友與自己的差別,並能容忍這種差別。不要企圖去改變別人,這樣做是徒勞的。
第二,不可吹毛求疵。“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宋代文士袁采說過:“聖賢猶不能無過,況人非聖賢,安得每事盡善?”朋友與朋友在日常的交往中,不可避免地要出現或大或小的失誤,這時不要動不動就橫加指責,大聲嗬斥,甚至恨不得將他置於走投無路的境地,而是要做到“樂道人之善”,多看到朋友的長處。《論語·陽貨》中就有“寬則得眾”的思想,《論語·微子》中周公曾對魯公說:“無求備於一人!”
第三,不要怨恨朋友。若朋友未能滿足自己的需求,或有什麼過錯或做了對不起自己的事情,切不可懷恨在心。因為怨恨不僅會加深朋友間的誤會,影響友情,而且會擾亂正常的思維,引起急躁情緒。凡事要站在朋友的角度想想,這樣或許能夠理解朋友的所作所為。
與人為善,懂得忍讓
為人處世,做事不要太絕,而要與人為善。因此,走不過的地方不妨退一步,讓對方先過;寬闊的道路,給別人三分便利又何妨。
劉寬是我國漢朝時代的人,為人仁慈寬厚。在南陽當太守時,小吏、老百姓幹了錯事,他隻是讓差役用蒲鞭責打,表示羞辱。他的夫人為了試探他是否像人們所說的那樣仁厚,便讓婢女在他和下屬集會辦公的時候捧出肉湯,把肉湯潑在他的官服上,結果劉寬不僅沒發脾氣,反而問婢女:“肉羹湯燙了你的手嗎?”還有一次,有人曾經錯認了他駕車的牛,硬說這牛是他的,劉寬什麼也沒說,叫車夫把牛解下給那人,自己步行回家。後來,那人找到自己的牛,便把牛還給劉寬,並且向他賠禮道歉,劉寬反而安慰那人。
劉寬的雅量可謂不小,有禮也讓人三分。他感化了別人,贏得了人心。他對待一般人是這樣,對待朋友更是這樣。
人人都有自尊心和好勝心。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對一些非原則性問題為什麼不得理也讓人三分,顯示綽約柔順的君子風度呢?可有些人就是不這樣想,對一些小小不然的皮毛問題爭得不亦樂乎,非得說上點兒什麼,誰也不肯甘拜下風,說著就較起勁來,以至於非得決一雌雄才算罷休,結果大打出手,或者鬧得不歡而散,朋友結怨,反目成仇。假如對一些非原則性問題,給朋友一台階,滿足一下朋友的自尊心和好勝心,不但朋友之間的友情得到加深,而且還顯示出你的胸襟之坦蕩、修養之深厚。明代洪應明的《菜根譚》中說:“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其可以。”對待朋友的錯誤,不應當以指責為能事,方法更不能粗野,不能刺傷朋友的自尊心。如果自尊心受到傷害,即使你說的和做的千真萬確,別人也是不能心甘情願地接受,又怎麼能達到改過的目的呢?
《呻吟語》中說:“責人貴含蓄”,這句話的意思是指責他人的過失時,要講求一點兒策略,最好不要一次把心中要說的話完全表達出來。“指責他人之過,需要稍做保留,不要直接地攻擊,最好采用委婉暗示的比喻,使對方自然地領悟,切忌露骨直方。”“即使是父子關係,有時挨了父親的罵,也會無法忍受而頂嘴,更何況是別人呢?”父子有血緣關係,無論如何不能割舍,但朋友就不一樣了,過激的言辭很可能會斷送友誼。因此,“你這話說得太不對了!”“你做的事還不如三歲小孩子!”之類的話最好不要說,要說的話,必須改變語氣。
《論語》中有句話:“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這是交友的學問。意思是對朋友犯錯,以誠意提供忠告,如果對方不聽,就要中止勸告而暫時觀察情況。如果過於囉嗦,隻會惹得對方厭煩,毫無效果。要不要接受你的忠告,終究要看對方,勉強隻會損害友情。
勸說朋友,朋友往往認為自己的意見、想法和做法是正確的,從而與你爭辯。你以嚴密的辯論將對方駁倒固然令人高興,但未必需要把對方駁得一無是處。因為,這樣不但對自己毫無好處,甚至有時會適得其反,得不到對方的認可,而且終有一天會自食惡果,受到對方的攻擊。那如何勸說朋友改正過失呢?最好的辦法是先了解對方的想法,然後在顧及對方顏麵的前提下,陳述自己的意見,給對方留有餘地。
常言道,退一步,進三步;退是為了更好地進。交朋友也是這樣。凡事退一步想想,總比盲目前進,鑽進牛角尖要好得多。
宋代富弼小的時候,有人罵他。一個人告訴他說:“他罵你呢!”富弼說:“恐怕是在罵別人吧!”那人又對他說:“他指名道姓地罵你,怎麼是罵別人呢!”富弼說:“恐怕是同名同姓吧!”罵他的人很是慚愧。
宋代還有一個叫婁東顧的人,與富弼有同樣的度量,在處理同一件事時,用的是同樣的態度和方法。婁東顧,勤奮好學,品行端正,在鄰裏間有很高的威望,待人接物,和藹平易,從不惡聲惡氣,給人臉色看。有一次,鄰居夜裏喝醉了酒,到他家門前罵街。仆人告訴婁東顧,婁東顧說:“他罵他的,與我有什麼相幹?”醉人又指名道姓地罵他,仆人又告訴了婁東顧。婁東顧說:“同名同姓的人多了,怎麼知道他罵的一定是我?”他絲毫也不在意。鄰居酒醒之後,非常慚愧,登門道歉。婁東顧好心寬慰他,對他很有禮貌,當時人們被他的美德所感動,互相勸誡,一心向善。
富弼、婁東顧等人可謂大度之至,大度給他們贏得了好名聲,更重要的是感化了一批人。可以說,他們也是遇事退一步想想的人。用這種態度對待朋友,沒有不好的。
由此可見,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要想與朋友友好相處,就必須頭腦冷靜,無論做什麼事情,情緒激動都容易壞事。
曆史上有名的“廉頗與藺相如”的故事,曾令多少英雄人物為之感動。其內容大家都非常熟悉。如果藺相如僅因廉頗說了幾句帶有侮辱性質的話語而大發脾氣,互相指責,互相攻擊,勢必要兩敗俱傷,給秦國以可乘之機。正是因為有了“忍”,忍一口“閑氣”,便使一個國家得到安寧、和平,也正是因為有了“忍”,才出現了“刎頸之交”的朋友。可見“忍”是多麼的重要。
當然,並不是說一切事情均要忍,如果達到那種萬事皆空的境界,打你的左臉,你便將右臉也送給對方,這就是一種無原則的“忍”。對於個人來說,凡是一些非原則的事情都可以忍,譬如個人意氣與利益等;對於一些原則性的問題,則堅決不能讓步。因此,可以說,忍也是有界限、有限度的。對於不可忍的問題,也應用“忍”的辦法來處理,在冷靜的心情下謀劃,這叫“大義之忍”。
將心比心,誠信待人
真正的朋友,講究的是心靈的溝通。無論是經常在一起,還是相隔天涯,在交往中都需要將心比心,誠信待人。
要得到朋友,必須首先使自己成為一個較容易為人欣賞的人。這種欣賞包括的內容很多,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誠實,守信用。
《韓非子》中說:“巧詐不如拙誠。”巧詐可能一時得逞,但時間一久,就露餡了;相反,拙誠是指誠心地做事,誠心地交友,盡管可能在言行中表現出愚直,時間長了會贏得大多數人的愛戴。韓非子的這句話是說,與其運用巧妙的方法來欺瞞他人,不如誠心誠意地來對待別人。
做人不可失去威信,交友不可失去信任,這是交友的一項重要原則。
誠實是做人的基本品質,是人們相互信賴和友好交往的基石。每個人都喜歡同誠實正派的人打交道,與誠實正派的人交往,因為這樣可使朋友有安全感,不必心存疑慮。
為人誠實表現在與朋友交往中,就是以誠相待,說實話,辦實事,做老實人,對朋友不可虛情假意,也不可口是心非;切忌對朋友施小心眼兒,耍小聰明。
為人誠實,就是要誠實地對待朋友,當朋友真誠地與你交往,關心你、愛護你的時候,你也以同樣的真誠,甚至更多的真誠去回報朋友,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這樣以心換心,朋友之間的友情必然是根深葉茂。
東漢時期,有一位名叫荀巨伯的人,一日得急信,說一位朋友得了重病。朋友遠在千裏之外,荀巨伯去看他時,趕了好幾天的路程。可是到了朋友所住的郡地時,卻發現這裏被胡人包圍了,他隻得潛入城裏去看望朋友。朋友看到荀巨伯時非常高興,但又憂慮地說:“謝謝你在這個時候還來看望我。現在城已被胡人包圍了,看樣子是守不住了。我是一個快死的人,城破不破,對我來說已無所謂了,可你沒有必要留在這裏,趁現在能想辦法,你趕快走吧!”荀巨伯聽後責備朋友說:“你這是說的什麼話!朋友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現在大難臨頭,你卻要我扔下你不管,自己去逃命,我怎麼能做這樣不仁不義的事情呢?”
胡人攻破城後,闖進朋友的院落,見到安坐的荀巨伯,大發威風說:“我們大軍所到之處,所向披靡,你是何人,竟敢不望風而逃,難道想阻擋大軍不成?”荀巨伯說:“你們誤會了,我並不是這城裏的人,到這裏隻是來看望一位住在這裏的朋友。現在我的朋友病得很嚴重,危在旦夕,我不能因為你們來,就丟下朋友不管。你們如果要殺的話,就殺我吧!不要殺死我這位已痛苦不堪、無法自救的朋友。”
胡人聽了這樣的話非常驚奇,半晌無語。過了好大一會兒,有一位頭領看了看手中的大刀,說道:“看來,我們是一群根本不懂得道義的人了。我們怎麼能在這個崇尚道義的國家裏胡闖亂蕩,為所欲為呢?走吧!”胡人竟因此而收兵,一郡得以保全。
且不說荀巨伯對待朋友的義氣感化了胡人,保全了朋友所住之郡安危,單就荀巨伯對待朋友的真誠本身而言,足以令人感動了。以這樣真誠的言行對待朋友的人,天下還有誰不願意與其結交呢?朋友之間的友情怎能不深呢?
漢代還有一位名叫朱暉的人,在讀書的時候,結識了一位大官名叫張堪,恰好兩人是同鄉,張堪很器重他。但朱暉認為自己隻是一名大學生,不敢與張堪交往過密。有一次,張堪對朱暉說,你真是一個自持的人,值得信賴,我願把身家子妻托付給你。因為張堪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輩,朱暉對此重言不知如何反應,隻是恭敬地拱手相應。
後來,張堪死了,因為為官清廉,死後沒留下什麼豐厚的遺產。朱暉其時早已與張堪不通音訊,但知道張堪去世的消息後,感於張堪的知遇之恩,千方百計地濟以錢糧,並經常去問寒問暖。朱暉的兒子不解地問:“爸爸,我們以前沒有聽說過你與張堪有什麼厚交,你為什麼如此厚待他的家人?”
朱暉說:“張堪生前,曾對我有知己相托之言,我當時已答應了,做人不能欺騙別人,更不能欺騙自己。”朱暉還有一個朋友叫陳揖,兩人也十分投機,陳揖過早謝世,留下了一個遺腹子陳友。朱暉在陳揖去世後,盡一切力量幫陳揖盡父責。有一次,南陽太守召朱暉的兒子去當僚屬,朱暉卻換下了自己的兒子而舉薦陳揖的兒子陳友。
朱暉忠誠於朋友可謂達到了極致,他為人正直誠懇,言行一致,表裏如一,堪稱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