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歸納顯然能夠羅列農村30年間發生的幾乎所有重大事項,能粗闊呈現中國農村改革與農村轉型的動力、機製與過程的特點。不過,相對於中國農村轉型複雜的內涵和過程及其麵臨的新困難或不確定性,這類歸納在理論上是否顯得有點簡單?
第二種視角,可以2008年世界銀行發展報告為例。該報告提出了“農業國家轉型”的概念,其中涉及中國的大量篇幅體現了基於經驗與數據之上的概念化描述特征和理論抽象力。該報告認為,全球發展中國家可劃分為三類:(1)傳統農業國——農業是增長的主要源泉,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平均達到32%;大多數貧困人口(70%)居住在農村。這類國家主要在撒哈拉以南非洲。而其農業轉型的主要目標則是加快發展、減少貧困和加強糧食安全。基本議程可以表述為:提高市場準入,發展現代銷售鏈;實現以小農戶為基礎的農業生產力革命,重點幫助糊口型農民進入市場,發展可持續的資源管理機製;保障糊口型農民的生計和糧食安全;通過勞動力流動和發展農村非農產業而超越農業。(2)轉型中國家——農業不再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平均貢獻率僅為7%;絕大多數貧困人口滯留在農村。中國、印度、越南、摩洛哥等國家都屬於典型的轉型中國家。這類國家農業轉型的主要目標是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減少農村貧困。基本議程是:根據城市人口收入增加和飲食結構變化所引發的“超市革命”(即國內消費成為農業的主要需求方,並且大多數農產品通過超市流通),發展新型農業,提倡生產高價值農產品,引導小農從土地密集型作物轉向多樣化經營;在落後地區推廣綠色革命,並為農村留守人口提供安全網,鼓勵無地和少地農民從事養殖業;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多元化發展提供基礎設施支持;促進同城鎮聯係在一起的農村非農發展,用大量投資提高勞動者技能,幫助他們轉入快速增長的經濟領域。(3)城市化國家——農業對於經濟增長的直接貢獻更低,平均為5%;貧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城市。大多數拉美國家、東歐和中亞地區的國家都屬於這種類型。在這類國家,以農業促發展仍然是一種明智的選擇,其總體目標是把小農戶與新的食品市場聯係起來,並提供良好的就業機會。其基本議程則是:將小農引入新的糧食市場,讓小農通過獲得土地、研發、培訓、技術援助、金融服務和農民組織等途徑而獲取更多資產;改善糊口型農民的生計,提供社會援助,提供環境服務支付機製以激勵環境保護;采取區域性辦法創造在農村就業和投資的機會。世界銀行:《2008年世界發展報告:以農業促發展》,胡光宇、趙冰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4,225—243頁。
世行發展報告的分析框架及其描述中國的部分,足以幫助我們認識到:中國農村在30年間的變化,從根本上說是實現了從傳統農業國向轉型中國家的跨越,並將繼續邁向城市化國家;在此過程中,中國所采取的體製和政策的改革,充分發揮了促進農村、農業、農民轉型的作用。整個改革吻合“以農業促發展”的戰略,並且也大體吻合世界銀行所提倡的四個政策目標:“首先要建立有效的市場和價值鏈。其次是加快小農進入農業市場的步伐,提高小農戶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力。再次是改善糊口型農業和低技能農村職業的生計和糧食安全。最後是增加農村經濟的就業和投資機會,提高農村貧困人口的技能使他們能抓住機會或者成功移民。這些目標共同推動著脫貧的三條途徑:農業耕種、農村就業和移民。”世界銀行:《2008年世界發展報告:以農業促發展》,胡光宇、趙冰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227—228頁。不過,世行發展報告的分析框架,在我們看來似乎更加適合分析國家層麵上關於農業與農村的宏觀發展策略,特別是經濟發展策略等,不見得很適合於細致分析中國農村社會在國家轉型過程中所遭遇的複雜關係、問題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