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章 村莊和大社會的鏈接(3 / 3)

2.“欠發達鄉鎮奔小康工程”

在完成“百鄉扶貧攻堅計劃”的基礎上,從2003年開始,浙江省委、省政府針對361個欠發達鄉鎮實施“欠發達鄉鎮奔小康工程”,為貧困鄉鎮加快發展、與全省同步實現現代化加油助力。“欠發達鄉鎮奔小康”不僅包括經濟目標,還包含了農村道路、農村教育、勞動力培訓等,為這些鄉鎮的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06年1月23日,浙江省政府發布《浙江省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快欠發達鄉鎮奔小康的若幹意見》,其目標指向兩個層麵:第一,2005—2007年,全省欠發達鄉鎮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年增長幅度高於全省平均水平,80%以上的欠發達鄉鎮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當年全國平均水平;完成下山脫貧20萬人,其中省重點扶持的211個鄉鎮15萬人,三分之二以上的下山勞動力實現轉產轉業;通鄉公路全麵硬化,75%以上的建製村通等級公路,65%以上的通村公路路麵得到硬化;安全衛生飲用水普及率達到70%以上;貧困家庭子女實現九年義務教育和高中段教育免費入學;基本實現20戶以上自然村廣播電視“村村通”,加大財政扶持力度。2005—2007年,浙江省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重點對納入省扶持範圍的211個欠發達鄉鎮的整村搬遷給予支持,並按不同類型製訂補助標準。市、縣也相應安排下山脫貧專項資金,加大扶持力度。

第二,切實加強欠發達鄉鎮農村勞動力培訓和轉移就業工作,也成為此方麵工作中的一大重點任務,要求確保361個鄉鎮每年完成培訓25萬人次,實現轉移就業9萬人的目標。培訓重點在兩個方麵:一是開展適應二、三產業發展要求的職業技能培訓;二是圍繞當地農業特色產業的農業技術培訓。省級安排的“千萬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專項資金的新增部分,重點用於211個欠發達鄉鎮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培訓。

據“欠發達鄉鎮農村居民收入抽樣調查”顯示,2006年,全省211個欠發達鄉鎮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3528元,比2002年的1925元增長83.3%,年均增長16.4%,扣除價格因素,年均實際增長13.5%,分別高出全省和全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速5.8和7.3個百分點,1000元以下的貧困人口占欠發達鄉鎮總人口的比重從9.1%降至2.6%。浙江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000元以下的低收入家庭比重由2002年的12.3%降到2007年的5.3%。《2007年浙江農村全麵小康實現程度達81.2%》,http://www.lhzq.com/index.jsp?pageAlias=news_cont&newsid=2019077。

根據《浙江省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公報》,2007年,“欠發達鄉鎮奔小康工程”目標任務如期完成,80%以下的欠發達鄉鎮農民收入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全省共完成下山移民24509戶、90315人,26個欠發達縣和黃岩、婺城兩區共完成下山移民搬遷21686戶、79870人,超額完成了全年下山5萬人的目標任務。全省培訓農民157.2萬人,其中農業專業技能培訓37.2萬人,農民轉移就業技能培訓57.5萬人,務工農民崗位技能培訓56萬人,後備勞動力培訓6.6萬人。培訓後轉移就業48萬人,培訓轉移率84%(同比增長4.1%)。全省在農業多樣化方麵趨勢明顯。2006年全省已累計發展農家樂休閑旅遊村(點)2710個,共接待遊客5621.3萬人次,營業收入達到30.4億元。《2007年浙江省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公報》,參見http://www.zj.stats.gov.cn/art/2008/3/26/art_164_101.html。

3.“低收入農戶奔小康工程”

實施“低收入農戶奔小康工程”是浙江省在全麵完成“欠發達鄉鎮奔小康工程”後,著眼於提高低收入農戶致富能力和收入水平的新一輪農村扶貧工程,是省委、省政府實施“全麵小康六大行動計劃”的內容之一。

2008年1月10日,浙江省低收入農戶狀況調查電視電話會議指出,2007年全省361個欠發達鄉鎮農民人均純收入平均水平可超過4000元,“80%欠發達鄉鎮的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全國平均水平”這是2006年1月23日浙江省政府發布的《浙江省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快欠發達鄉鎮奔小康的若幹意見》中的目標之一。的目標可望實現。同年6月,在浙江省實施“低收入農戶奔小康工程”電視電話會議上,省委副書記夏寶龍強調,根據全省農村貧困狀況的新變化,浙江要全麵實施“低收入農戶奔小康工程”,以111萬戶人均收入2500元以下的低收入農戶為幫扶對象,以“低收入農戶集中村”為基礎平台,以縣級政府為責任主體,按照“扶貧重心下移到村、扶貧對象明確到戶”的要求,全麵建立“一戶一策”的幫扶機製、“互助合作”的開發機製和“分工協作”的工作機製,加大財政扶持、小額信貸、社會幫扶和外部帶動力度,因村因戶推進產業開發、培訓就業、下山搬遷、社會救助,促進低收入農戶提高收入水平和發展能力。工程主要目標包括,到2012年,實現低收入農戶(“低保”農戶除外)70%以上家庭人均收入超過4000元、教育救助全麵覆蓋低收入農戶等七個方麵。《浙江實施“低收入農戶奔小康工程”》,參見http://www.cpad.gov.cn/data/2008/0110/article_336658.htm。

(二)基礎設施和鄉村整治

鄉村無法獲得與城市同等社會福利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鄉村一般較為偏遠,給基礎設施的通達以及市政公共服務的下垂造成很大障礙。為此,浙江省實施“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康莊工程”以及推動“城鄉公交”、鄉村通水、電、通訊、網絡等服務。

1.康莊工程

至2003年,浙江省還有11個鄉鎮未通等級公路,有206個鄉鎮的通鄉公路仍為砂石路麵,有1.5萬餘個村的通村道路是不足4.5米寬的簡易公路,這些路不能通客運班車,還有1000多個村沒通公路。為了改變農民出行難的問題,浙江提出了“鄉村康莊工程”,以實現“村村通公路”。

2003年,浙江省交通廳就確定當屆政府任期內實施鄉村康莊工程的建設目標為:五年內康莊工程社會總投資177億元,完成建設裏程55000公裏通鄉、通村公路的路基、路麵改造;使全省等級公路(準四級以上)通村率達到90%以上;通村公路硬化率達到80%以上;通鄉公路實現等級化和路麵硬化。據《浙江日報》報道,2003年交通部就提出了“修好農村路,服務城鎮化,讓農民兄弟走上瀝青路和水泥路”的工作目標;交通部又確定了浙江省的嘉興市、紹興市、衢州市等7個省15個市(縣、區)為農村客運試點地區。2005年,這15個試點地區鄉鎮客車通達率達到100%。《農村客運試點在7省17市進行》,《浙江日報》2005年5月23日。為提高農村公路的抗災、防災能力和行車安全,2006年浙江進一步加大對欠發達地區鄉村康莊工程安全設施的補助力度,不斷完善農村公路安全設施。至2006年10月底,全省累計完善農村公路安全設施總裏程21714.1公裏。

浙江省交通廳對欠發達地區2003—2005年計劃內建設的項目,參照路基裏程,平均每公裏補助5000元用於補充完善安全設施,11319公裏合計補助5659.5萬元;對欠發達地區2006年計劃建設項目,按每公裏1.5萬元補助安全設施建設,並要求各地投入相應的配套資金,確保與主體工程的同步。對於浙江省政府辦公廳公布要求實施安全專項整治的6000個點段,浙江省交通廳要求認真做好調查摸底工作,製訂實施方案,明確政策,落實責任。浙江省交通廳還要求加強通村公路建設中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對山區計劃實施相關項目,在立項時增加地方對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提高項目的抗災性和建設的可行性。此外,浙江省交通廳還推廣湖州市經驗,在全省以市、縣為單位開展通村公路“回頭看”活動,按規範和標準查漏補缺,重點完善安全防護設施。

在總結三年鄉村康莊工程實施經驗的基礎上,浙江省於2006年有針對性地出台了《關於進一步加強鄉村康莊工程建設管理的意見》。為推進鄉村康莊工程建設,出台了《關於鄉村康莊工程建設結合“下山脫貧、整村搬遷”工作的意見》,對不具備建路條件的行政村,在當地政府的統一規劃和指導下實施“下山脫貧、整村搬遷”,對新區所在地的道路和基礎設施建設,參照鄉村康莊工程原省級有關補助政策標準給予扶持;此外,還出台了《關於下達2006年度欠發達地區鄉村康莊工程特殊項目補助資金的通知》,加大了對欠發達地區鄉村康莊工程的特殊項目的扶持力度。省內各地區為推動康莊工程,也出台了各種製度,成效明顯。經過康莊工程,浙江省最邊遠行政村——麗水市慶元縣官塘鄉山頭行政村的“鄉村康莊公路”也已經正式開通。

2003年以來,浙江省鄉村康莊工程已取得了重大成果。截至2007年11月底,全省的鄉村康莊工程建設經過各級部門的共同努力,超額完成了本屆政府確定的五年建設總目標,全省累計完成鄉村康莊工程6.3萬公裏(路基、路麵)建設改造任務,等級公路通村率和硬化率分別從2002年底的57%、48%提高到了96.17%和94.39%;有61個縣(市、區)實現了“雙百”目標。全省新增通等級公路行政村15277個,新增通通村公路硬化行政村18274個。至2008年年初,浙江省共完成“鄉鎮康莊工程”6.58萬公裏(路基路麵)建設改造,大大超過過去53年的總和。公路通鄉率達到100%,公路通行政村率達到97.43%,全省3000多萬農民由此走上瀝青路和水泥路。《浙江5年鄉村康莊工程建設,讓3500萬農民走上康莊大道》,《浙江日報》2008年1月9日。

康莊工程加快了省內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促使農民收入來源實現了從傳統的種植業轉向加工業、運輸業、商貿業以及其他非農生產服務行業。據績效評價抽樣調查反映,基層幹部和村民普遍認為康莊工程帶來農村土地增值、招商引資環境得到改善,有利於興辦農家樂、鄉鎮企業,帶動了農村經濟的良性發展。在道路條件改善之後,各村莊的改水、改電、改房、改廁、垃圾汙水處理等工程有了依托的基礎條件,促進了“村容整治”和“鄉風文明”建設,帶動了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提高了農民生活質量。

2.城鄉公交一體化

浙江省在積極推動鄉村公路建設的同時,也將城市的公交服務帶到農村,使農民居民和城市居民一樣能夠享受到出行的便利,真正將城市與鄉村的生活和社會具體地連接起來。

2004,湖州市率先通過全麵實施城鄉公交一體化的決定,市區和各縣(市)相繼出台方案。2006年底,湖州至南潯區荻港村的107路城鄉公交專線正式開通,標誌著湖州城鄉公交線網規劃工程從單純提高通達率邁入了結合市民實際逐步完善優化的良性軌道。

嘉興市在城鄉一體化進程中,也將現代化基礎設施向農村、農民延伸,打破以往城市公交、農村客運分割的管理模式,構築“城市—鄉鎮—行政村”三級公交網絡。到2006年,嘉興市城鄉公交線通村率達到90%。

至2006年9月底,全省開通農村客運班線3441條,班次14.2萬個,城鄉客運一體化率達35%;共計通達行政村33894個,通達率為84.46%,比上一年增加1.65%,全省的農村班車通達率達到了85.83%,比上一年增加1.58%。寧波市的行政村通達率最高,達到98.01%,最低的麗水市也接近70%。全省行政村通達率超過90%的縣(市、區)達到41個,其中通達率達100%的縣、區有7個,全省經驗收的通等級公路的行政村全部通了班車;集約化運營車輛達到4614輛,占農村客運的28%。全省約2300萬農民兄弟的出行得到了保障,占農民總數的99%。城鄉客運一體化讓700多萬農民兄弟享受了與城裏人相近的出行方式。

根據浙江省委、省政府關於印發《2007年省委、省政府領導重點調研課題》(浙委辦〔2007〕11號)的文件精神,省交通廳從2007年4月開始在全省範圍內開展農村通村公路建設與城鄉公交一體化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調研,計劃在對全省所有行政村通村公路、客運班車的現狀進行專項普查的基礎上,深入不同類型的地區作進一步的實地調查,摸清當前全省通村公路建設、養護和城鄉公交一體化的現狀,分析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明確“十一五”時期全省農村公路和公交一體化建設的重點項目、重點區域和具體村莊,提出具體工作的對策措施。

3.水電通信基礎設施

這幾年來,浙江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明顯成效,道路、水電、通信設施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實行縣域和鄉鎮統一供水的村莊接近50%,村級統一供水的占到20%以上。農村電網得到普遍改造,基本達到“村村通”、“戶戶通”的水平,全省隻有556個自然村未通電,占0.5%。到1999年底浙江已基本實現了“村村通廣播電視”,2000年8月順利通過了國家計委和廣電總局的聯合檢查驗收,成為第一批領取合格證牌的省。浙江電信部門2006年投入10.2億元用於農村通信建設,至2006年年底全省已實現鄉鄉通寬帶,而村一級的寬帶覆蓋率也從2005年的70%提高到86%。浙江電信計劃用三年時間,使全省行政村寬帶開通率達到96%以上,基本滿足農村信息化所需的寬帶通信及應用需求。2007年,浙江省加大了農村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新建農村基站3234個,行政村移動信號覆蓋率達到99%;農民信箱、農技110、農信通、114·E農號碼百事通等貼近“三農”的信息服務進一步推廣應用;區間通話費降至0.3元/分鍾,農村固話裝機工料費由200元降為100元,實現了城鄉同價,資費惠農舉措得到落實。2007年浙江省全年投資15億元,進一步推進行政村通寬帶進程,行政村寬帶村通率達到96%以上,完成300個20戶以上自然村通電話;全省固定電話線路通達的自然村達到10.92萬個,占94.5%,安裝固定電話的農戶717.94萬戶,占66.6%。2007年,全省鄉鎮和行政村的有線電視聯網率分別達到99%和97%,全省有線電視用戶數達1007萬戶,比上年增長6%,入戶率為64.8%,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98.7%和99.1%。

浙江省廣電局則在有線電視數字化整體轉換過程中,逐步推進有線數字電視向農村延伸,省廣電局從2007年開始在嘉興、杭州等地開展農村數字電視試點工作。經過一年半時間的努力,到2008年年中全省有線數字電視農村用戶已經達到20萬戶。

4.農村電氣化

農村電氣化工作是新農村建設的基礎性工程,是自1998年浙江省實施“兩改一同價”“兩改一同價”,即改造農村電網、改革農電管理體製、實現城鄉用電同網同價。“兩改一同價”工作是國務院統一部署的一項工作,是國家降低農村電價,減輕農民負擔,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繁榮農村經濟的重要措施。以來對農村電網的又一次改造。2007年,浙江省電力公司、省經貿委、省農辦出台了浙江省新農村電氣化建設新標準,提出到“十一五”期末,全省200個鄉鎮、2000個村實現農村電氣化。新標準提出,在實現電氣化的農村,生活照明用電實行“一戶一表”,村莊主要道路實現路燈亮化;每戶農民家的用電容量按不低於4千瓦標準配置,確保大功率電器的使用;電氣化鄉鎮也要像城市一些重要單位那樣實現雙電源供電,減少因線路故障停電的可能性。《農戶生活用電一戶一表,浙江新農村電氣化標準》,《浙江日報》2007年03月15日。經過一年多的探索,浙江形成了政府部門主導、電力公司籌資、鄉村主動配合的機製。省經貿、省農辦、省物價局、省電力公司共同成立了“浙江省新農村電氣化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對全省新農村電氣化建設工作進行規劃部署、檢查和驗收。11個地市也相繼成立領導小組,並簽訂了責任書。浙江的這一做法得到了國家電網公司和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2006—2007年,浙江省共投入184.6億元用於農村電網改造,共建成新農村電氣化縣20個,新農村電氣化鄉鎮215個,新農村電氣化村3677個,已經完成了“十一五”期間浙江省新農村電氣化建設總體規劃的50%。

(三)鄉村環境整治

自然生態環境是鄉村的最大特色和優勢,是農民的生存之本、發展之本,是村莊的潛力所在、魅力所在,也是可持續性發展的必要條件。但由於農民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農村環境衛生公共設施與服務的缺乏和農村中工業汙染、農業汙染、生活汙染的大量增加,農村的生態環境處於惡化狀態。浙江省委、省政府著眼於縮小城鄉差別、促進城鄉融合,相繼組織開展了農村“雙整治”、“雙建設”、鄉村道路建設、農村改水改廁、農村電網改造、河道清淤治理等建設活動,一些經濟發達縣(市、區)積極推進舊村改造、中心村建設、土地整理和村莊環境整治,取得了初步成效。浙江省從2003年起實施“千鎮示範、萬村整治”;從2004年開始到2007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在全省開展對重點流域、重點區域、重點行業和企業的“811”(8大水係、11個省級環保重點監管區域)環境汙染整治行動。

1.“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

浙江省開展“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新一輪村莊整治建設取得明顯成效:“村道硬化,垃圾處理,汙水治理,衛生改廁”,農村人居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

200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實施“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的決定,並把它作為統籌城鄉發展、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龍頭工程來抓,取得了明顯效果。2007年“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深入推進,全年投入整治建設資金總額151.76億元,累計完成示範村1181個,整治村10303個,全省村莊整治率達到35.39%。《2007年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參見http://www.zj.stats.gov.cn/art/2008/3/26/art_164_101.html。浙江省各地還積極發揮“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建設的帶動作用和載體作用,把改善人居環境與發展村級經濟、“創業富民,創新強省”結合起來,開拓出不少農民創業就業、增收致富的新途徑。磐安縣管頭村地處高山台地,在村莊整治中,他們利用村中景觀獨特的“烏石屋”開發“農家樂”,吸引大批城市居民前往休閑度假。金華市婺城區湯溪鎮寺平村把村莊整治與保護開發村內古建築相結合,推出了古村落“農家樂”休閑旅遊。浙江省不少地方還利用中心村建設帶來的人口集聚的機遇,引導農民發展農村社區服務業和來料加工業;一些農村利用村莊綠化美化的機會,引導農民發展庭園經濟,一大批農民特別是難以外出就業的中老年農民在自己的家門口實現了創業就業。

從2007年第四季度開始,浙江省掀起新一輪“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力爭到2012年使全省絕大部分村莊的環境得到較好整治。2008年上半年,浙江省共啟動環境綜合整治村莊3425個、汙水治理提升村1046個;新增村道硬化裏程2614公裏、公共廁所1721座、垃圾箱34000隻;新增衛生廁所農戶107000戶,開展汙水治理農戶158000戶;新增安全飲用水人口455000人、村內河溝池塘整治276萬平方米,改造農村危舊房75萬平方米,綠化麵積315萬平方米;新建建有主要公共服務設施的行政村1086個。《浙江“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帶來村美民富》,參見http://www.cnr.cn/2004news/society/200808/t20080801_505055533.html。農村村容村貌和人居環境得到顯著改變,基礎設施和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得到提升,這些都提高了群眾的生活品質,優化了發展環境。

2.環境綜合整治和環保建設

(1)“生態立村”。

2005年,浙江省委、省政府進一步要求各地樹立“生態立村”的理念,全麵推進生態村建設,重塑村莊的生態優勢,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走出一條環境友好型的村莊整治建設路子。這些工作包括:第一,推進由點到麵的村莊環境整治。第二,推進村莊垃圾集中收集處理。省內各地積極探索農村垃圾集中收集處理的路子,初步建立了“戶集、村收、鎮運、縣處理”的垃圾集中收集處理體係和運行機製,做到戶有垃圾桶,村設收集點、配保潔員,鎮建中轉站、配運送車,縣級有關部門負責集中處理;初步建立了政府主導、縣鎮村戶共擔的工作經費籌措機製,縣鎮政府負責購置垃圾清運車輛、建造垃圾中轉站、集中處理垃圾和支付相關人員工資等費用,並對村戶進行必要的補助。第三,推進汙染物無害化處理。用循環經濟的理念,變廢棄物為經濟資源,是農村汙染物無害化處理的根本出路。

(2)“環境汙染整治行動”。

根據“環境汙染整治行動方案”,在城市環境綜合整治方麵,主要的工作任務是加快推進城鎮環保基礎設施建設:一是到2007年底,全省所有縣及縣以上城區(鎮)建成汙水處理廠;經濟發達、人口集中的中心鎮和工業開發區(園區),根據環境保護和治理要求,建設汙水處理廠。二是建設和改造汙水收集係統。新建汙水處理廠收集係統與主體工程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使用;加快原有汙水處理設施的改造,提高汙水收集率和處理率,2007年底前基本達到設計要求。三是加強汙水處理廠運行監督管理,汙水處理廠出水水質達標率達到80%,並對汙水處理廠汙泥實行無害化處置。四是加快實施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按照垃圾處理資源化、減量化和無害化的要求,積極推進垃圾分類收集,加快生活垃圾焚燒、填埋處理設施建設。通過三年整治,到2007年底,全省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趨勢基本得到控製,突出的環境汙染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在國內率先全麵建成縣以上城市汙水、生活垃圾集中處理設施,率先建成環境質量和重點汙染源自動監控網絡,環境汙染防治能力明顯增強,環境質量穩步改善。

此外,為了保證資金的運轉,浙江省還設立了城市汙水和城鄉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省級“以獎代補”專項資金。根據省政府統一部署,省建設廳會同省環保局、財政廳和國土廳等部門,認真指導和督促各地緊緊圍繞“811”整治行動的各項任務,指導和督促各有關縣市和鄉鎮加快汙水處理廠和垃圾中轉處理設施建設,確保全麵完成各項目標和任務。采取的具體措施包括:

第一,編製城鄉一體的汙水和垃圾設施建設規劃。一是編製下發了城鄉給排水、垃圾處理等規劃的編製導則,督促指導全省開展市域範圍的城鄉給排水專項規劃、城鄉環境衛生專項規劃和城鄉公共客運交通專業規劃等編製工作。全省11個設區市全麵完成《城鄉一體化給排水專業規劃》、《城鄉一體化的環境衛生專業規劃》,三分之二以上縣(市)也已完成上述規劃的編製任務。二是積極推動城鄉汙水、生活垃圾處理一體化發展。省建設廳根據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在發達地區、平原地區推行“村收集,鎮中轉,縣處理”方式,開展鄉鎮生活垃圾中轉設施建設,每年建成垃圾中轉站200餘座。經濟欠發達地區、海島地區實施“村鎮集中收集、就地分揀、綜合利用、無害化處理”方式,進行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工作。從2005年開始,浙江全省11個設區市全麵著手建設垃圾集中式處理鄉鎮一級的垃圾中轉站,2006年建成200餘座垃圾中轉站。全省已經超過20餘個縣(市、區)的垃圾已經基本實行城鄉一體化處理。在汙水處理廠建設方麵,不少地區廠網共建,優勢互補,最大限度地發揮區域聯建的優勢。紹興地區的嵊州市和新昌縣規劃合建了總規模30萬噸、一期規模15萬噸的城鎮汙水處理廠,達到了節約投資、提高土地利用率以及設施區域化發展的目的和效果。

第二,積極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和社會資金的參與作用。即為了有效解決城鎮汙水處理廠等基礎設施的建設資金,積極發揮行政、經濟、市場等一係列政策的作用,盡最大可能籌措建設經費,解決資金不足的困境。一是會同省物價、財政、環保等部門出台了《關於印發〈浙江省城市汙水和城鄉垃圾集中處理設施建設省級“以獎代補”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的通知》等政策。2005年,省財政列入城市汙水和城鄉垃圾集中處理設施“以獎代補”專項資金預算為10144萬元;省建設廳共對各地申報的“811”城市汙水處理工程安排資金1935萬元;對“81l”城鄉垃圾集中處理設施13個鄉垃圾中轉站、64個鎮的垃圾中轉站、9座垃圾城區中轉站共安排資金941萬元;對符合條件的18座城市垃圾填埋場安排資金2517.6萬元。2006年,省財政已列入城市汙水和城鄉垃圾集中處理設施“以獎代補”專項資金預算為1.34億元,主要補貼“8l1”城市汙水處理工程和鎮鄉垃圾中轉站建設。同時,省建設廳還積極啟動實施以錢塘江、太湖流域為重點的鎮級汙水處理廠建設項目。有38個鎮級汙水處理廠在建設,2006年有鎮級汙水處理項目建設任務的建德市、桐廬縣、東陽市、義烏市的8個鎮已抓緊開始汙水處理工程的前期工作,其中梅城、乾潭、壽昌和富春江等8個鎮的汙水處理項目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為推動鎮級汙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省建設廳會同省財政廳製定出台了《浙江省鎮級汙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省級“以獎代補”專項資金管理辦法》,2006年下撥以獎代補專項資金2000萬元。二是會同省物價、財政部門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快落實城鎮汙水處理收費製度的通知》等文件,強力推動各地加快建立汙水收費的機製。到2007年初,全省65個市、縣(區)已經建立了城鎮汙水處理收費機製。已建汙水處理廠的地區全部實施了汙水處理收費;尚未開征並將於近期開征的隻剩永嘉、泰順、磐安和慶元4個正在建設汙水處理廠的地區,48個城市建立了垃圾收費機製。嘉興地區市本級和多數市縣的汙水收費在0.9元/噸以上,基本達到0.8元/噸的標準;但離省政府提出的發達地區1.2元/噸、欠發達地區0.8元/噸的標準還有不小的距離。三是加快推進汙水垃圾等基礎設施產業化、市場化。省建設廳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總結交流各地建設情況,推動“811”生活汙水和城鄉垃圾集中處理設施建設和市場化進程。2005、2006兩年先後在杭州、臨海等地召開了“浙江省城鎮汙水、垃圾專項規劃編製和項目建設座談會”和“汙水、垃圾建設項目現場會”,邀請規劃、建設和管理等方麵的專家和領導作專題講座,對各地建設部門進行具體業務指導。

第三,明確工作職責、嚴格考核和督查,確保完成目標任務。浙江省建設廳將生態省建設和“811”環境汙染整治工作列為年度考核項目,實行一票否決製。同時,為確保完成責任目標,省建設廳會同省環保局對各地“81l”城市生活汙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項目建設情況進行了調研督查工作。此外,還建立了定期通報製度和聯絡員隊伍。通過全省建設係統的門戶網站——“浙江建設信息港”,開辟“浙江城市建設管理”的窗口,搭建工作網絡平台。

總體上來說,縣城汙水處理和鄉鎮垃圾處理取得了巨大成績,但是依然存在一些問題,例如“811”城市汙水處理項目總體進度不平衡;現有汙水處理設施運行效率和質量不高;汙水處理市場機製仍不夠健全等等。《浙江省加快推進縣城汙水和鄉鎮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參見http://www.gxcic.net/news/shownews_34573.html。

(四)城鄉福利均等化

在解決低收入農村地區經濟上扶貧、市政基礎設施下垂的同時,浙江省也在社會生活方麵采取措施辦法,加強農村居民的社會保障和各項福利,例如“千萬農民飲用水”工程、“千鎮連鎖超市、萬村放心店”工程等。

1.“千萬農民飲用水”工程

2003年以來的“千萬農民飲用水”工程是浙江省“五大百億”工程之一,是保障農民飲水安全的重要舉措。

盡管浙江省農村自來水普及率位於全國前列,但是,農村飲用水保障體係總體還很脆弱。據2002年底全省農村飲用水調查,浙江省農村自來水受益人口2369萬人,自來水普及率65.4%,其中飲用基本安全和安全的自來水人口為1748萬人口,占農村總人口的48.3%,其他621萬人因小型供水廠(站)設施簡易,供水保證率和水質保障程度偏低,其自來水的安全性不穩定,其中有480萬人口為飲水不安全人口。全省還有1252萬農村居民未喝上自來水,其中有1020萬人口受汙染水、苦鹹水、高氟水等不良水質的影響,屬飲水不安全,另有110萬人飲水困難。

2002年底,浙江省水利工作會議上,時任副省長章猛進提出:“力爭用5年時間,明顯改善1000萬農村人口飲用水條件。”浙江省委省政府從2003年起實施“千萬農民飲用水”工程,計劃總投資約85億元,建設城鄉一體化的供水管網,切實解決平原水鄉的水汙染難題,讓海島和山區的居民解除飲水之憂,計劃用10年時間改善1000多萬農村人口的飲用水條件,解決100多萬農村人口飲用水困難。

為高標準搞好工程建設,浙江省直部門和各市縣編製了《千萬農民飲用水工程規劃綱要》,統籌規劃城鄉水廠布局、建設規模、輸水管網和淨化工藝工程建設。平原地區打破行政區劃界限,采用聯片集中供水辦法,實行街道、鄉鎮和集鎮型中心村的一體化供水。海島、山區力求依托水庫水源,以一個或幾個鄉鎮為供水區域,分片建立供水網絡。自身無力解決水源的,就從江河源頭引水解決。

從2004年起,浙江省每年安排5000萬~7000萬元專項補助資金,各市、縣、鄉鎮安排配套資金,興建飲水工程。同時,引導民間資本和境外資本參與飲水工程的投資、建設和經營。此後的五年內,全省飲水工程總投資將達到30.5億元。2007年,2.25億元省級財政專項資金投入“千萬農民飲用水”工程,用以扶持解決農村飲用水不安全的農村水源工程、淨水工程、引水工程等建設。

2003—2005年,全省累計完成投入39億元,實施了700多個麵向農村的供水工程,新增農村供水規模160萬噸/日,受益行政村6600個,受益農村人口524.6萬人,其中改善飲用水條件470.3萬人,解決飲用水困難54.3萬人。“千萬農民飲用水”工程與“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相結合,解決了329個省級示範村的飲用水問題;注重鄉村中小學飲水安全,把當地中小學納入供水範圍,解決了44萬學校師生的飲用水問題。至2005年末,全省農村飲水安全覆蓋率已提高到77%。

2.“千鎮連鎖超市、萬村放心店”工程

浙江省從2005年起在全省範圍內實施“千鎮連鎖超市、萬村放心店”工程,通過引導和支持商貿流通企業向農村發展連鎖經營網點,建立商品配送網絡,在鄉(鎮)政府所在地開設超市,並向有條件的村延伸開設便利店。這是一項改善農村消費條件、提高農村居民生活質量的民心工程,是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客觀需要,也是促進農村流通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舉措。這項工程被納入《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成為浙江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抓手之一,並連續兩年列入省政府為民辦實事的十項內容。

到2006年11月底,全省1227個鄉鎮中有1111個開設了連鎖超市(便利店),總店數為1510個,覆蓋麵達90.5%。加上工商部門推進27000多家“放心店”,基本實現了鄉鎮連鎖超市的全覆蓋,大大改善了農村消費環境,加強了農村食品安全,提高了農村居民生活質量。其中,寧波、嘉興、湖州、紹興和舟山五個市實現了鄉鎮連鎖超市全覆蓋,杭州、金華、衢州三市覆蓋麵均在90%以上,有58個縣(市、區)實現了全覆蓋。“千鎮連鎖超市”工程進一步向村級延伸,全省應建連鎖門店的27297個行政村中,有4878個開設了連鎖門店,總店數為5745個,覆蓋麵達17.9%。2005年,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了省經貿委等部門《關於切實加強千鎮連鎖超市和萬村放心店工程建設工作意見的通知》(浙政辦發〔2005〕36號),提出實施扶持政策:(1)實行統一納稅製度;(2)擴大企業經營範圍;(3)簡化證照辦理程序;(4)改進執法檢查方法;(5)加快網點規劃和配送中心建設;(6)給予財政政策扶持。

2007年底,“千鎮連鎖超市、萬村放心店”工程全麵完成,全省1212個鄉鎮開設了連鎖超市的有1689個,9751個行政村開設了連鎖便利店的有10788個,共建放心示範店28110個,具備創建條件的26294個行政村全部完成創建任務,提前完成省政府下達的創建任務。《2007年浙江國民社會經濟統計公報》,參見http://www.zj.stats.gov.cn/art/2008/3/26/art_164_101.html。同時,許多地方還將放心店創建工作向社區、校區、景區、廠區等延伸。

(五)農村公共衛生服務體係

浙江省除了建立和逐步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製度之外,還提出了一係列加強全省農村地區公共衛生服務的要求和部署。

2005年8月,浙江省政府按照建設“衛生強省”的要求,召開了全省農村衛生工作會議,出台了《關於加強農村公共衛生工作的實施意見》,對實施“農民健康工程”、加強農村公共衛生服務做出了全麵部署。實施“農民健康工程”的目標是,建立和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製度、農民健康體檢製度和農村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管理製度。在2006年4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的《關於全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決定》中,更加詳細地闡述了實施“農民健康工程”的要求,提出要紮實推進“農民健康工程”,按照讓農民群眾“有地方看病、看得起病、加強預防少生病”的要求,完善農村新型合作醫療。政府要求3大類12項公共衛生服務覆蓋率都達到90%以上;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免費提供兩年一次的健康體檢,並建立健康體檢檔案;逐步提高農民住院醫療費用報銷率和門診醫療費用報銷率。政府還要求改革農村公共衛生管理體製和運行體製,構建縣、鄉(鎮)、村三級公共衛生服務網絡。每個鄉鎮要有一所政府開辦的衛生院,每個中心村要有一個村衛生室。2007年2月,浙江省出台《浙江省農村公共服務體係建設規劃》,其中提出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製度,全麵實行門診醫療費用報銷辦法,確保到2010年有90%以上的農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逐步提高政府補助標準和農民報銷比例;完善農村公共衛生服務網絡,農村全科醫生崗位培訓率達90%以上,鄉村醫生規範化培訓率達95%。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建設一批鎮、村健身活動場所,培訓鄉村體育骨幹;到2010年,2萬個村達到小康體育村標準。《規劃》被浙江省內外專家認為“特別關注民生、突出政府公共服務職能,讓公共財政的‘陽光’更多照耀農村,確保農民享有更多的權益”《〈浙江省農村公共服務體係建設規劃〉出台》,參見http://www.zjol.com.cn/05zjnews/system/2007/02/12/008172043.shtml。。

從2008年起的五年內,浙江省全麵實施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行動計劃,目標是:讓城鄉居民都能享受全方位、全過程的均等化公共衛生服務,真正做到“疾病預防立足社區、衛生監督進駐社區、應急行動依靠社區、城市醫院牽手社區、責任醫生紮根社區”。為保證均等化的全麵實施和逐步推進,浙江省明確了全年的行動方案和具體指標,包括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的社區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管理製度,力爭讓80%以上的城鄉居民擁有自己的責任醫生;完善衛生監管執法網絡,100%的縣(市、區)完成派出機構的設置;推動60%的縣(市、區)設立衛生應急辦公室,開展5個衛生應急示範縣試點;重點做好農村學校食品、傳染病、飲用水及小餐飲、小旅館、小美發美容的衛生監管工作,監督覆蓋率達100%;農村改廁工作力爭完成4000個村的整治,每個村至少建一所衛生公廁,新建的衛生廁所實現100%無害化;大力推行農村生活垃圾“戶分類、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模式。

(六)鄉村文化:從“送文化”到“種文化”

在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隨著整個社會開放度的提高,農村社區的傳統性下降、現代性增強,農村社區處於快速變遷之中。20世紀80年代後,浙江村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吃、穿、住、行各方麵均發生了日新月異的進步,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和觀念也開始進入到農民的生活中,但是由於“農村文化農村文化是指農村主體即農民(指農民群體,是“具體農民”和“抽象農民”的統一)在長期曆史進程中創造、形成的精神文明的綜合,包括共同心理、感情、信念、價值標準、道德、習俗、生活方式、行為規範等文化精神,成為農村社會的塑造力、感召力、約束力和凝聚力,也可以說是農民的精神支柱。與現代化成反比關係”劉豪興:《農村社會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283頁。,村莊的文化生活反而貧乏起來。盡管有文化部門送文化,但是依然不能滿足農村的文化生活。為了進一步豐富浙江農村社區的文化生活,2007年3月,浙江省發出“種文化”的號召,使富有濃厚現代意識的浙江農村重新煥發出了文化繁榮的景象。

早在1995年,中宣部和文化部等8個部委就聯合發起了“文化下鄉”活動,豐富農村地區的文化生活。1996年,中宣部、科技部、文化部以及衛生部等14個部委將“文化下鄉”活動進一步引向深入,聯合發起並組織了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10多年來,該活動通過多種形式把先進的文化、科學技術、衛生知識傳遞給農民,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豐富了農村居民精神文化活動,收到了良好效果。浙江近年以“文化大篷車”等形式送文化下鄉,反應很好。但是,畢竟不能天天“送”,農村文化建設需要依靠本土的建設,需要農民群眾的參與。

2007年初,為了配合浙江省委宣傳部提出的“送文化下鄉”重要工作,2007年3月5日,《浙江日報》、《錢江晚報》、《今日早報》和浙江在線新聞網站創造性地提出農村“種文化”活動的口號,並從元宵節起,正式開始推出農民“種文化”百村賽活動。共有61個縣的115個村參加了這個活動,既包括龍燈、秧歌、舞蹈、比武、書法等傳統的文體活動,還有收藏、打球、拍照、攝像、交誼舞等新興的文體活動。

在“百村賽”活動中,《浙江日報》幫助策劃了農民村級籃球擂台賽、農民蘭亭雅集兩大活動;由《錢江晚報》、《今日早報》幫助宣傳策劃了“農民文化講習所”、“農民圖書館送圖書下鄉”,在越劇的發源地嵊州農民開展了越劇擂台賽;浙江在線幫助策劃了“農民網上種文化”。桐廬環溪村村民愛讀書,村裏成立了“愛蓮書社”;金華三甲院村有個村民攝影組,鏡頭對準村裏的人和事,已拍出50多部紀錄片;紹興信風村和台州雙郟塘村的村民更時髦,還“玩”起了網絡文化,在網上娛樂、購物、學知識。2005年,嘉善田歌入選浙江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06年11月,嘉善縣西塘鎮成立了五姑娘藝術團,立誌要讓田歌藝術重新回到田間地頭,同時,為那些有意向成立田歌隊的村提供專業培訓,幫助他們組建自己的田歌表演隊伍。麗水、紹興、嘉興等地“種文化”活動的視頻專題片在浙江在線網站播出後,專題網站最高日訪問量超過6萬人次;“百村賽”的網上投票,有數十萬網民參與。

浙江農民“種文化”這一獨特的文化景觀,也引起中央主流媒體的熱力關注。2007年6月19日至20日,《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台、《光明日報》、《經濟日報》、《農民日報》、《中國文化報》、《中國新聞出版報》、《中華新聞報》等新聞單位集中刊播了關於浙江農村“種文化”的報道。

在原來一些文化基礎設施薄弱的村,政府大力支持,幹部、村民、企業家也紛紛解囊,以最短的時間修建起了文體活動中心。城市的人們也紛紛支持“種文化”,大學生進村幫助“種網絡文化”,各方麵專家進村輔導,農民的繪畫和舞蹈也進城表演展覽,城鄉互動,共建共享農村文化。一位網民在網上留下了這樣的感言:“很多人感歎農村文化的貧乏,而當看到參賽村的‘絕藝’時,我感到,真正的文化在農村。”《在希望的田野上“種”文化》,新華社2007年6月20日。“種文化”活動在各個鄉村形態各異、異彩紛呈,卻有著共同點——倡導和諧、健康、文明的新風尚。在新時代的浙江,傳統村莊文化和現代文明相結合,帶來了鄉村社會的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