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傳誌的領導智慧4(1 / 2)

第一部分共啟願景 案例1·仰望星空,腳踏實地

1984年,中關村街上的公司正如雨後春筍,中科院計算所也有人出去辦公司,或者給人打工,驗收機器,驗一天收入有三四十元。當時計算所一個月的獎金也就30多元,這對計算所正常的科研衝擊很大。

麵對生機勃勃的新形勢,時任計算所所長曾茂朝想: 計算所能不能也辦個公司,賺點錢?這樣既能解決所裏研發經費緊缺的困難,也能留住人才。但是如果要辦,由誰來領頭?曾茂朝第一個想到的人是柳傳誌。以往的胸懷大誌和組織協調能力讓柳傳誌成為曾茂朝心目中的最佳人選。

此時的柳傳誌住在東交民巷的防震棚子裏麵,每天下班後都為自己的前途感到困惑和迷惘。“我們這個年齡的人,大學畢業正趕上‘文化大革命’,有精力不知道幹什麼好,想做什麼都做不了,心裏非常憤懣。”這是柳傳誌當時內心的真實寫照。

當柳傳誌得知計算所要辦公司,而且想讓他來具體負責的消息後,已是不惑之年的柳傳誌終於豁然開朗。雖然對這個公司的前景還一無所知,但是帶領一群人幹出一番事業的美好憧憬顯然已經在他的內心生根萌芽。

“突然來了個機會,特別想做事。科學院有些公司的總經理回首過去,總喜歡講他們從前在科研上都多有成就,是領導硬讓他們改行。我可不是,我是自己非改行不可。”

帶著曾茂朝“埋伏一支奇兵”的期望,柳傳誌和同事王樹和拿到了所裏給的20萬元。興奮之餘,他的第一個念頭是要找到幾個誌同道合的人一起幹,而張祖祥則是他們鎖定的第一個目標。張祖祥雖然是研究所裏第八研究室的副主任,但也是一家幾口蝸居在筒子樓裏。柳傳誌帶著自己的計劃找到張祖祥的住處,希望他能夠參與進來一起創業。

沒凳子坐,柳傳誌隻好坐在張祖祥的雙人床邊。張祖祥接過了柳傳誌遞給他的帶錫紙的“香山”牌香煙。張祖祥自己平時抽的是一毛七一包的煙,柳傳誌遞過來的這種煙賣三毛多。在張祖祥看來,這是柳傳誌對自己的尊重和認可,加之自己之前對柳傳誌的演講能力以及組織能力早就相當欽佩,於是這位副主任做出了人生中最具意義的一個決定,那就是跟柳傳誌、王樹和一起創業去。

00坐在張祖祥那狹小的陋室之中,三個人商議的第一件事是招兵買馬。畢竟在所裏待了這麼多年,對所裏的人好歹了解不少,於是三人盤點了一下,名單就出來了。公司招來的第一批人,都是計算所這個圈子裏麵的人。這批人就是今天聯想的創業元老,也頗受員工的尊重和愛戴。

1984年12月4日,計算所正式任命王樹和為公司總經理,柳傳誌和張祖祥任副總經理,這三個核心人物擁有三項權力: 掌握財產,人事任免,經營決策。

公司最初取名為“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新技術發展公司”,辦公地點設在計算所裏的一間小傳達室裏。就是這麼一間破舊的小平房,還被隔成兩間用,但是卻誕生了值得中國人引以為豪的民族品牌——聯想。這需要一群什麼樣的人,擁有什麼樣的能力和智慧,才能做得到?很多年後,這間小傳達室常常與惠普的那個著名的斯坦福車庫一起為人所津津樂道。

在這一間小平房裏,聚集的是當時研究所裏的一批不得誌,卻有理想、有抱負的精英,柳傳誌無疑更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這一年秋天,柳傳誌帶頭做出了一個很考驗意誌力的決定: 所有人都戒煙。他們戒煙並不是意識到吸煙的危害,而是由於當時這群人抽的大多是低檔香煙。而和商業夥伴會麵的時候,抽這種煙很沒有麵子,於是幹脆決定戒掉。這麼做還能節約開支,對於這群拖家帶口的人來說,各項開支都要精打細算。

戒煙這件事,講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但是在當時,這群人卻做到了。這是一個對毅力極大的考驗和挑戰。能夠帶領一批如此有毅力的人,甚至為公司犧牲自己的個人喜好,如果連這樣的公司都不能發展壯大,那什麼樣的公司才能發展壯大呢?

隊伍是拉起來了,但是那時候包括柳傳誌在內大家都不知道公司究竟應該做什麼,核心業務是什麼,應該選擇什麼樣的商業模式,沒有一人能說出點道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