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曾茂朝當時承諾,如果公司辦不成可以回計算所,但出去的每個人都明白,回去之後什麼都沒有了。在中國當時的科研晉升體係中,資曆所占的比重很大,比人家差兩三年,提職、提薪什麼都要排在後麵。正是有這樣的一些顧慮,最早參與聯想創業的11人中多為在計算所不得誌的一些研究人員。至少在當時看來,這不能算一支很強悍的軍隊,最多算一支奇兵。可誰也不曾想到,這支奇兵日後能發展壯大成為計算所、中科院乃至中關村、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的一支主力軍、排頭兵。
在最初的日子裏麵,隻要是能賺錢的,比如倒賣電子表、旱冰鞋、電冰箱等,柳傳誌和他的同伴都做了。沒有方向導致了他們在創業初期遭到重創,幾乎血本無歸。
當時最緊俏的商品是彩電,國家規定了出廠價。但是在市場上,就算加高1000元,照樣有人買。柳傳誌他們也想從中賺一把,但是結果是栽了個大跟鬥。當他們得知江西婦聯一個女人的手上有大批彩電的時候,感覺賺錢的機會就在眼前,於是很小心地囑咐下麵的人要看清是否有貨,以防被騙。在他們確認對方有貨,打了錢過去之後,卻發現那人早已不見蹤影。20萬元的本錢,轉眼間就被人騙走14萬元,柳傳誌和他的同伴連跳樓的心都有了。
這個慘痛的教訓讓新公司元氣大傷。初次創業就遭到如此打擊,他們很不是滋味。“三人核心”對這個結果無能為力,心裏又氣又惱又怕,十分煩悶。關於這件事,有過一個段子,說是公司下班之後,柳傳誌和王樹和兩人推著腳踏車沿街走著,柳傳誌說:“我送送你吧。”到了王家後,兩人又往回走,就這樣你送我,我送你,來來回回了好幾趟。這樣的故事其實正說明了他們當初真的不知道路在何方,該往何處去。
然而,創業初期的慘敗並沒有擊垮柳傳誌等人,反而成了聯想和柳傳誌的一筆寶貴的財富。偉大的領導者善於學習,尤其善於從失敗中學習。“彩電事件”為初涉商海的柳傳誌上了極為生動、意義深遠的一課,讓他懂得了在往後的路上還是應當小心謹慎,必須提前預防各種可能出現的風險並製定應對措施,唯有穩紮穩打,步步為營,才能帶領公司良好地發展下去。
同時,早期的創業經曆也讓柳傳誌的領導和組織才能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揮,他不僅成功搭建好團隊,帶領著團隊走出來,而且在團隊中形成了巨大的凝聚力。事實證明,這是聯想今後得以成功的重要基礎。
盡管遇到了重大挫折,盡管公司究竟該往哪個方向走還是個問題,但是大家還是願意追隨柳傳誌,相信他對未來的描繪。柳傳誌用自己的樂觀和不屈不撓,鼓舞著自己,也感染了同伴。正是柳傳誌身上這種能夠團結人才、激發潛能的獨特魅力,讓聯想這艘船在遭遇風暴之後總能再次起航。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博士曾說:“領導就是要讓他的人們,從他們現在的地方,帶領他們去還沒有去過的地方。”
隨著第一任總經理王樹和的離開,1986年,柳傳誌出任總經理,正式成為聯想的舵手。在經曆了最初幾年的摸爬滾打之後,柳傳誌開始逐漸為聯想製定了一個清晰的目標。當其他公司為賺錢不擇手段的時候,柳傳誌明確提出:“我們不想這樣做。1987、1988年的時候,公司高層就此進行過一次討論。我們的辦公室主任一心想要我們公司辦成像科海那樣——總公司下麵一大堆小公司,每個公司都獨立做進出口,雖然每個公司都在做重複的事情,但是每個公司都賺錢。”
辦公司賺錢無可厚非,但是在柳傳誌的心裏,賺錢顯然不是聯想的終極目的。關於聯想最初的願景,柳傳誌很多年後在一篇文章中寫道:“當年,我們正是因為懷著一顆要做出中國人自己的PC的夢想,要成為一家有品牌的國際公司的夢想,苦苦追求,心無旁騖,堅持了20幾年。今天離我們成為世界上最領先的PC公司的追求還有距離,還有坎坷,但是已經為期不遠了。”
回首聯想最初的發展曆程,柳傳誌正是憑著對願景的執著和信心,帶領追隨者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經曆了大浪淘沙之後,開創了中國計算機產業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