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共啟願景 案例2··打造自己的金字招牌
自從1987年選擇做AST的代理,柳傳誌就產生了聯想早晚要取代AST的念頭。這樣的想法既符合聯想做自主品牌電腦的願景,也是基於柳傳誌對當時形勢的清醒認識。
AST微機之所以能在20世紀90年代早期達到輝煌的頂峰,聯想功不可沒。實際上,AST產品中有80%是通過香港聯想進入中國內地的,香港聯想又是通過北京聯想來占領客戶群的,這是一個內外呼應的模式。看到產品如此暢銷,AST當然喜不自禁,它不僅把聯想當作最可靠的夥伴,而且不惜犧牲其他銷售渠道,並深信自己當初把中國市場的獨家代理權交給聯想是明智之舉。對於南北兩個聯想雙劍合璧來壟斷貨源的行為也放任自流。他們認為,隻要能把AST微機賣出去,跟誰合作都一樣,卻不知道眼前這個合作者其實胸懷壯誌,正在把代理AST獲得的利潤拿去彌補自製板卡的虧損,以增強自主研發的能力。這也正是柳傳誌著名的“曲線救國”過程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步驟。
1988年底到1989年初那段時間,柳傳誌和老搭檔李勤曾與AST高層談判,他們試圖說服對方接受生產“AST聯想”聯合品牌電腦的這項建議。但AST表現出的傲慢態度注定了那樁談判最終泡湯,他們說:“我們到中國來,還沒有一家企業能在技術上和AST合作。”AST的拒絕,讓柳傳誌更加堅定了做自主品牌電腦的決心。
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辦企業某些時候也應當有如此氣概。麵對外國合作夥伴如此驕橫的態度,柳傳誌沒有示弱,而是還以顏色。他們也借此機會看清了這些所謂的合作夥伴的真正目的: 他們無非就是讓聯想幫他們多賣一些機器,別無其他。聯合開發的遭拒,讓柳傳誌和聯想人看到與AST合作不會有太光明的前途。李勤當日對AST的回擊是:“我不管別家公司怎麼樣,聯想要做包含自己品牌的PC,首先和AST商量,是因為同AST合作了兩年,合作得非常好,所以,先找你們。即便你們不願意,我們也必然要出我們自己品牌的電腦,所以,我們可能找別人合作,也可能獨自做,這對咱們未來的合作可能會產生影響。”
於是,聯想成立一個部門專門負責代理AST電腦,別的人則是全身心投入到製造聯想自己的電腦上去。此時的聯想其實發展並不順利,聯想漢卡已經因為倪光南堅決否定軟漢字而開始走下坡路。賺錢的業務隻剩下代理了,如果此時再不找到合適自己走的路子,找到及時盈利的模式,那麼接下來將無路可走了。何去何從?這是擺在聯想人麵前的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
已經吃慣了AST這種口味的西餐,突然改口吃中餐,聯想人還真有點不習慣。其實這個階段的聯想人除了拚命搞自主品牌研發外,還有一點小小的擔心,那就是,萬一搞不出電腦來該怎麼辦呢,到時候吃啥?而且就這麼丟掉這塊肥肉,或多或少都會感到可惜。對於搞自主品牌,柳傳誌做出了三種結局的分析。那幾個月,他一直在公司高層領導中勾畫新戰場上可能出現的圖像:“把自己的做好了,AST也沒有丟,這是上局;把自己的做好了,也把AST丟了,這是中局;自己的沒有做好,把AST也丟了,這是下局。”
柳傳誌的想法得到了公司高層的全力支持,全公司在這個時候基本做到上下一心了。從聯想打造自主品牌這件事上,我們不難看到,聯想人不止是有著報效祖國的一腔熱情,更有著對事業的追求,對產業趨勢的明確認識,並願意為之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