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傳誌的領導智慧6(1 / 3)

第一部分共啟願景 案例3··蛇吞象,一切皆有可能

作為中國最大的PC企業,在高舉民族工業大旗的同時,聯想的國際化想法也由來已久。翻閱聯想集團早年的內部文件,關於聯想要力爭成為外向型企業,為中國企業外向型發展探路之類的豪言壯語比比皆是。

一個企業要想真正實現國際化的目標,必須首先具備三個重要條件: 一個響亮的品牌、國際市場的承認、一個有國際化管理人才的團隊。當聯想解決完後顧之憂,開始全麵進軍國際化的時候,柳傳誌發現這三個條件聯想都不完全擁有。

中國品牌的國際化通常有兩條路: 一條路是自己做品牌,到海外去設廠,開分公司,如前所述,這條路的代表是海爾。另一條路則是TCL和明基選擇的並購整合之路。不過,並購整合這條路有極高的風險,這兩家公司也都曾遇到過不同程度的問題。聯想到底該走哪一條?柳傳誌自己也拿不準,於是他虛心求教,在顧問和谘詢公司的幫助下,聯想最後選擇了第二條道路,也就是走兼並整合的道路。

盡管確定了路線,但是,當並購IBM個人電腦事業部的設想第一次提交聯想總裁室討論時,立刻被全盤否定了。柳傳誌更是認為這是一招“非1即0”的險棋,不是成就是敗。柳傳誌不喜歡賭博,或者不喜歡讓別人說他喜歡賭博,因此,在第一次聽到並購的提議時他毫不猶豫投了不讚成票。

“我當時不同意的是和IBM的合作。對於重返專業化走國際化道路,我是同意的。但是一步就登這麼高,我是有疑慮的。”柳傳誌如是說。

對於IBM,柳傳誌是心存謙恭的。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回憶起自己1985年參加IBM代理大會的情景。當時他穿著父親給的舊西服,一個人默默地坐在最後一排。他也曾因對媒體稱聯想為中國的IBM而感到惶恐,他為此在內部講話中提到“說這樣的話,多少有些不自量力”。那一年,是1992年。

其實不隻是柳傳誌,對於每一個IT行業的從業者來說,藍色巨人IBM 作為行業的領袖級企業都處於高山仰止的位置,以個人電腦為例,IBM是整個個人電腦製造的標準製定者,是一個類似個人電腦之父的企業。

不過,隨著與楊元慶溝通的深入,柳傳誌發現這個跨國並購有可能成功。在日後的演講中,柳傳誌說當他選擇站在遠處先把事情看清楚,也就是跳出畫麵看畫之後,發現這件事情跟起初看的時候有很大的不同。他多次提到並購不隻有成功和失敗這兩種可能,還有及格和不及格這些可能。很顯然,正是基於對未來可能出現的風險和後果的全盤考慮,讓柳傳誌最終做出支持楊元慶的決定。

不喜歡賭博的柳傳誌之所以再次對楊元慶下注,是柳傳誌格外看重成事過程中人的能動性。在他看來,隻要楊元慶的隊伍依然保持昂揚的鬥誌,就不會有致命問題。對自己團隊永遠充滿信心,這也是柳傳誌帶隊伍的高明之處。

在給予弟子全力支持的同時,柳傳誌要求楊元慶們務必想清楚幾個問題: 為什麼IBM的個人電腦業務虧損?我們能否把它扭虧為盈?並購的主要風險有哪些?通過並購,聯想能夠得到什麼?

聯想要收購IBM個人電腦事業部的消息一經公布,輿論沸騰,舉國關注。不過,冷靜下來想想那句“生意就是生意”的名言,言辭雖然顯得冷漠無情,但是其中也蘊含著專業精神和規則意識。聯想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其並購成效將如何,很顯然要看聯想是以什麼樣的心態去麵對,是否真正按商業邏輯去操作。

從柳傳誌的一段發言中,我們讀到的正是“IT教父”理性務實的商業邏輯:“國際化以後,我們需要什麼呢?需要品牌、需要市場、需要人才、需要技術,等等。那我們跟IBM合作,到底能不能得到這些東西?我們要付出多少代價?未來的組織結構是什麼樣的?董事會怎麼構成?CEO怎麼選?股份被攤薄了以後是不是能確定有足夠的利潤增長,保證我們把餅做大以後能夠分?我們和對方能不能有共同語言?”

聯想並購IBM個人電腦事業部是為了走品牌國際化之路,而作為國際級電腦巨人,IBM放棄個人電腦事業部業務同樣也是出於戰略考慮。那麼IBM為什麼不考慮找戴爾、惠普這樣的行業龍頭,而是選擇聯想這個當時還在世界三強之外的中國企業呢?首先,IBM放棄個人電腦事業部是個戰略行為;其次,IBM非常看好中國市場,非常願意分給中國企業,所以,盡管當時IBM也在跟包括宏基在內的企業談判,但最終還是決定跟聯想進行戰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