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共啟願景 案例2··奧運,是賽場也是戰場
1988年,在IBM的全球代理商大會上,毫不起眼的柳傳誌穿著一件舊西裝,默默地坐在會場的最後一排,心懷崇敬地看著台上的演講嘉賓。從此,做成一家像IBM一樣有全球影響力的公司成為柳傳誌夢寐以求的理想,也正是在這個理想的感召下,經過10多年的奮鬥,聯想成功登上中國計算機行業的霸主之位。
盡管已經創造了中國IT行業的傳奇,聯想品牌在中國也已經家喻戶曉,但是柳傳誌深知,在全球範圍內,聯想與IBM、SONY、微軟、三星等國際級企業之間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距離。在帶領聯想發展壯大的過程中,柳傳誌始終以這些企業為標杆,並且將打造全球金字招牌的夢想基因注入整個聯想隊伍,傳承給楊元慶、郭為這些接班人。2001年,在把聯想集團大旗交給楊元慶後,柳傳誌把主要精力轉向投資領域,但是在聯想國際化戰略的製定和實施中,作為聯想的靈魂人物,柳傳誌依然發揮了領導者的“舵手”作用。
如果按原來的計劃,聯想的國際化將延緩幾年後再開展。聯想分拆後,楊元慶執掌的聯想集團開始做多元化,目的是積累更多的資本。柳傳誌當初的想法是: 中國有龐大的內需,在每一個細分的IT領域,聯想都能賺到大錢。但是在向手機、數碼、存儲、谘詢等領域全麵進軍兩三年之後,除了個人電腦業務一枝獨秀,其他業務並無多大起色。於是,通過國際化來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成為聯想破局的利器。
眾所周知,柳傳誌一貫主張立意要高。如果聯想啟動國際化,一開始就要把自己放置於全球格局中來開展業務,而不是小打小鬧的那種低層次的國際化。這一點是柳傳誌和楊元慶等聯想高層領導的共識。
2001年7月13日,當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先生在莫斯科宣布北京成為2008年奧運會的主辦城市後,舉國歡騰,普天同慶。正在思索國際化良策的柳傳誌敏銳地感覺到: 北京成功申辦奧運會,無疑將給中國企業的國際化提供千載難逢的機會。柳傳誌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躊躇滿誌地說道:“韓國、日本的企業都是借助舉辦奧運會的機會開始國際化的步伐的。想象一下,如果三星在1988年沒有布局國際化,三星還會是今天的三星嗎?”
三星利用讚助奧運會迅速發展成為全球知名時尚品牌的經驗的確值得研究和借鑒。自首爾奧運會取得很好的效果之後,三星在奧運讚助上進一步加大了投入,從1997年開始,三星一直都是奧運會頂級讚助商。通過讚助奧運會,三星也成為全球品牌價值成長最快的公司。據統計,2002年,三星的品牌價值已經達到83億美元,躍居世界第34位,是2002年百強品牌中升值幅度最大的。
作為一個有著產業報國理想的高科技企業,國際化是聯想實現偉大願景的必由之路,而舉世矚目的奧運會正是聯想向世界展示中國民族工業風姿的頂級舞台。聯想絕不會錯過這個天賜良機。
在實施奧運戰略之前,聯想於2003年啟動了全球換標行動,用全新的Lenovo標識替換使用了10多年的Legend,擁有了走向世界的新名片;2004年,聯想斥巨資並購IBM個人電腦業務,藍色巨人不再高山仰止;2004年3月26日,聯想與國際奧委會正式達成協議,成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信息技術設備和服務的“國際奧委會全球合作夥伴”(簡稱TOP),也成為第一家進入TOP行列的中國企業。
談起成為奧運頂級讚助商的好處,楊元慶說道:“當我們把名片遞給人家的時候,對方會說你們也是奧運會的讚助商?我會說聯想是TOP讚助商之一。這對聯想品牌的提升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