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傳誌最終選擇把自己一手開創的聯想事業一分為二,分別交給楊元慶和郭為,究竟有沒有受到這個典故的啟發,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分拆的確是聯想發展曆程中最為重大的時刻之一。
楊、郭都是柳傳誌的愛將,也都有能力獨立管理一個大公司,無論誰走柳傳誌都舍不得,而且放走一個人,就等於多了一個競爭對手,這對聯想不僅是重大損失,而且會造成潛在威脅。
當柳傳誌把分拆聯想的計劃告訴美國高盛的顧問們,這些人幾乎異口同聲地表示反對,“人家200億美元的公司都沒有分,你們20億美元就要分?”他們同時建議“重整業務,選擇一個人來領導。至於另外一個,聽憑自然好了”。
柳傳誌知道這些顧問看問題的角度和自己不一樣,他們把聯想當成一家美國公司了,完全沒有考慮中國的實際情況。
不過就算在中國的商業史上,因人事問題而將一家公司分拆也實屬罕見,但是因為分拆本質上是基於聯想利益考慮,所以柳傳誌反複權衡了利弊之後,義無反顧,頂住來自於顧問、專家和投資者的種種非議和壓力,毅然決定“分槽喂馬”。柳傳誌充分運用自己的智慧、權威和謀略把兩個少帥分開,同時給他們足夠充分的空間施展各自的才華,其目的顯然正是為了“家業興旺”。
且不論聯想分拆以後的成敗得失,柳傳誌在交接班上開創性的做法絲毫不比傑克·韋爾奇遜色。柳傳誌卓越的領導才能,讓一個有可能導致企業裹足不前甚至倒退的棘手難題得到了妥善的解決,成功實現了平穩順利的交接目的,為聯想告別柳傳誌時代,走向更為廣闊的新天地開了個好頭。
不僅如此,柳傳誌還意外收獲了聯想的另一位“關鍵先生”——朱立南。
2000年聯想分拆之際,如何平衡楊元慶與郭為兩位愛將之間的關係是柳傳誌最大的心結,結果朱立南脫穎而出,成為分拆的潤滑劑,有效協調了各方麵的複雜關係。作為分拆的首要功臣,朱立南一舉成名,從默默無聞躍升為“影響聯想的10位人物”之一,更被柳傳誌欽定為“又一位少帥”。
從二選一,到一舉得三,柳傳誌在識人、用人上堪稱典範。
一代紅頂商人胡雪岩的成功,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善於用人,以長取人,不求完人。他說一個人最大的本事,就是用人的本事。柳傳誌深得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同時又積極學習西方現代管理理念,中西合璧的柳式領導力在聯想交接班這件事上確實體現得淋漓盡致。
2001年3月,聯想集團宣布聯想電腦、神州數碼戰略分拆進入到資本分拆的最後階段。分拆之後,聯想電腦由楊元慶接過帥旗,繼承自有品牌,主攻PC、硬件和網絡接入設備的生產銷售;神州數碼則由郭為領軍,另創品牌,主營係統集成、代理產品分銷、網絡產品製造。同年6月,神州數碼在香港上市。至此,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上共有兩家由聯想控股有限公司控股的企業: 聯想集團和神州數碼。按照神州數碼董事局主席李勤的說法,神州數碼上市,標誌著聯想分拆上市工作完全成功。
2001年4月20日下午,聯想召開“誓師大會”。與以往的大會不同的是,這是聯想兩代人之間交班和接班的曆史時刻。過去16年間,聯想員工從11人增加到10000人,平均年齡卻從45歲下降到28歲,老一代聯想人逐漸退出,新一代聯想人開始登台亮相。
楊元慶和郭為這兩位少帥共同成為公司的接班人,攜手從老一代聯想人手中接過“聯想未來”的匾額,這讓聯想的交接班有了一個近乎“大團圓”的結局。當柳傳誌親手把兩麵蔚藍色的大旗交給兩位愛將,一個全新的聯想時代也正式到來。
接班人的懸念已經塵埃落定,那麼誰將成為楊元慶和郭為的副手?謎底依然是具有柳傳誌風格的——所謂的副手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團隊。聯想董事會任命了一大群副總裁,而且幾乎全都是年輕人。楊元慶這邊有劉軍、俞兵、王曉岩、賀誌強、喬鬆、劉曉林、劉誌軍、杜建華、張榮宗、王曉春、吳民偉;郭為這一邊有林楊、於立山、華祉年、劉盛蕤、謝耘、王平生、肖方晨、秦湘軍。
看著這些朝氣蓬勃的麵孔,柳傳誌感到無比欣慰,他以一個前輩的口氣語重心長地對年輕人說道:“盡管你們已經是身經百戰的戰士,但是我們在交出大旗的時候,還是想千叮嚀萬囑咐。所有的叮囑最後熔成3個字:‘要謙虛。’已經不會有你們無法解決的困難,但就是不能讓‘自滿’兩字蒙住了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