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激勵人心 案例2··沒有家族的家族企業
早在1990年,柳傳誌就在《造就一個斯巴達克方陣》中表示希望聯想將來能發展成一種類似日本式的管理模式,而不是英美式的,也就是希望聯想能吸引每個成員,使他們熱愛聯想,以聯想為家,而聯想也能真正地把職工看成家庭內的一員。
柳傳誌一向強調“家庭”概念,提倡親情文化,這很大程度與聯想本身的曆史有關係: 最開始創辦聯想的11個人,都是中科院計算所的人,與柳傳誌均有10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相互交往,個人情感的成分很重;而第二代創業者楊元慶、郭為等進入聯想的時間多為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多為剛剛走出大學校門的新人,柳傳誌與他們都結下了類似父子、師徒一樣的情誼。
誕生於1984年的聯想,原名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新技術發展公司,是一個隸屬於中科院計算所的國有企業。1989年,計算所公司更名為聯想集團,也就是當時的北京聯想,依舊由中科院主管,仍屬於全民所有製企業。柳傳誌從1986年上任公司的總經理後,為了調動管理層和經營團隊的積極性,選擇時機大膽地提出了“國有民營”的口號。無論是從過去還是從現在來看,柳傳誌當初的決定都顯示了其卓越的眼光和過人的魄力。聯想能成為國內由國有轉民營最為成功的企業之一,柳傳誌發揮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然而聯想的發展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在不同的曆史階段,聯想也遭遇過很多困難和挫折,有時幾乎陷入滅頂之災。但是,柳傳誌依靠其超凡的人格魅力和領導智慧,感召著每一個追隨者,讓他們把聯想的事業當自己的事業,產生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了巨大的凝聚力,以此保障了聯想這艘大船能平穩快速地前行。
2001年,聯想分拆上市後,柳傳誌在參加華商大會前不久,看到網上有人說聯想是“沒有家族的家族式企業”。對這個評價,柳傳誌感到十分高興和欣慰,他認為“這是對我們最大的褒獎,如果這是說我能像對家族式企業這麼去盡心,聯想的員工能像家庭成員一樣融合在企業的運作裏邊,那麼就意味著聯想集團又規範、又有家的感覺。這簡直就太好了”。
實際上,長期以來柳傳誌都一直致力於把聯想打造成一個“沒有家族的家族企業”。柳傳誌曾經對世界各國企業進行過認真研究,發現日本企業以家族式管理居多,而美國則是典型的西方式管理。當聯想逐步規模化以後,選擇一條什麼樣的發展之路,從而能讓聯想可持續地健康成長,成為柳傳誌思考的重心。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管理學教授梁能曾說:“企業能不能做成百年老店,取決於能不能把這個‘創業’(create a business)到‘管理’(manage a business)的轉型關係處理好。企業在不同的階段麵臨的是不同的問題,需要不同的領導才能和領導團隊。企業從小到大,不可能有哪一個人能夠具備不同階段所需要的一切關鍵知識和才能。”
怎麼轉型?以什麼方式轉型?聯想到底是走以歐美企業為代表的股份製路線,還是走以日企為代表的家族式路線?麵對一連串關乎聯想興衰的問題,柳傳誌決定挑戰現狀,積極探尋第三條道路。這個探尋的過程其實正是柳傳誌從“創業”向“管理”轉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柳傳誌充分發揮其優秀的領導力,並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反思形成了新的領導力。
發源於西方的股份製企業,是一種遍布全球、廣受歡迎的現代企業組織模式,也是大勢所趨。但是柳傳誌也發現了股份製企業存在的問題: 董事會裏有一批獨立董事,缺少真正的大股東代表。這些獨立董事能做好對企業的監督並保護國家及股民的權益,但是這些人往往缺乏必要的責任心和使命感,更關注眼前利益,沒有長遠的戰略眼光,長此以往,企業就容易喪失本身的競爭力,甚至被淘汰出局。這種現象在國內企業身上更是屢見不鮮。在分析眾多失敗案例之後,柳傳誌認為完全照搬西方式的企業管理模式是危險的,必須要慎重,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而所謂家族企業,按照美國著名企業史學家錢德勒的定義,是指企業創始者及其最親密的合夥人(和家族)一直掌有大部分股權。他們與經理人員維持緊密的私人關係,且保留高階層管理的主要決策權,特別是在有關財務政策、資源分配和高階層人員的選拔方麵。
在現代企業製度盛行的當下,家族企業往往給人一種落伍、保守的印象。然而,家族企業卻又無所不在,國際500強企業裏麵,大多數屬於家族企業,如寶馬、三星和沃爾瑪等都是家喻戶曉的商業巨頭。
家族企業的開創大多由一個夢想開始,到最後找到“真理”即成功的秘密,確立家族傳統。以過去的光榮曆史為基礎,期許將家族名聲發揚光大,或許這正是每個成功家族企業的靈魂。而這些真知灼見經由下一代詮釋,像福音似的四處傳播。
然而在中國,很多人更傾向於這樣的看法: 中國的家族企業更像是“家庭作坊”——權力攬於自家、管理類似家長,而且最大的問題是不相信外人,更願意或者更相信自己的家人來接替自己的事業,這種任人唯親的做法也成為家族企業被人詬病的地方。
很顯然,股份製與家族製互有利弊,這也說明了企業製度本身沒有絕對的優劣之分,更沒有普遍適用的標準模式。不同行業、不同規模、不同發展階段和不同背景的企業隻有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最適合的企業製度,才能讓企業得到長足發展。
在柳傳誌的腦海中,聯想應該是這樣一個企業: 首先是全體員工要有責任心,能把企業當成自己的家,積極貢獻自己的力量,並得到家庭的關愛;在此基礎上,公司中層還需要加上上進心,要有往上走的願望和衝勁;對最高層來說,除了責任心和上進心外,還必須有事業心和使命感,把公司當家一樣來經營,同時要有長遠的眼光,在製定公司戰略的時候既要立足實際,更要著眼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