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以身作則 堅定信念身先士卒
在聯想曆史上,不少企業曾經給聯想造成了壓力,最開始是有著政府背景的老牌個人電腦企業長城;長城之後是南京同創,在1997年前後,這家有軍工背景的個人電腦企業借助其特殊背景發展迅速,曾經逼得聯想很被動;再之後是方正,憑借其良好的品牌優勢和足夠的人才厚度,也曾讓聯想承受了巨大的市場壓力;今天的戴爾更是讓聯想上下為之緊張了好一陣子。此外,TCL、神舟等都曾給聯想製造過一定的麻煩。
對於創業之初的艱難以及接踵而至的挑戰,柳傳誌給出的答案是堅持目標毫不動搖:“每個人都要經曆挫折,我們必須從挫折中吸取經驗教訓,但聯想有能力經受不利的經濟環境的考驗。我們已經有辦法應付這種局麵了。對於那些剛起步的新公司,我的建議是堅定不移。你們應該知道,每個人都麵臨著失敗和挫折的可能,這是我們每個人人生經曆的一部分,他們必須堅持自己的目標,並且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動搖。”
一個領導者要想帶領隊伍成就大業,必須堅信目標,身先士卒。聯想創業之初,麵對各種困難和刁難,柳傳誌用行動詮釋了什麼叫事業心和堅忍不拔。柳傳誌那種視事業如生命的態度,不僅為企業的生存贏得了轉機,而且鼓舞了同伴,吸引了人才,為聯想的發展積累了比物質更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大凡成大事者,多是胸懷寬廣之人。馬雲喜歡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男人的胸懷是被委屈大的。”
今天回望當年柳傳誌的種種行為,的確需要一點精神元素在裏麵支撐。在一切利潤都不歸企業家所有的年代,柳傳誌能開創聯想今日之大局麵,單純隻是靠滿足其幹一番事業的事業心似乎還遠遠不夠,奉獻精神當為柳傳誌事業心之外的另一支柱。柳傳誌能夠一手把聯想帶大,與他誌存高遠、不計個人榮辱是緊密關聯的。
柳傳誌對曾國藩極度推崇,其在多次內部講話中都提到向曾國藩學習。兩者之間有諸多神似的地方。一是帶隊伍。柳傳誌和曾國藩都基本上屬於白手起家,前者的聯想後者的湘軍,都有濃鬱的國家色彩。二是不僅做出了大事業,也帶出了世界級隊伍。曾國藩帶出的隊伍中,除李鴻章、胡林翼等文臣不說,武將江忠源、羅澤南、塔齊布、彭玉麟、楊載福等都成柱石。而柳傳誌旗下的楊元慶、郭為、朱立南、趙令歡、陳國棟都是或正在成為其所在行業的大佬。三是對外部環境的認知。曾國藩曾言:“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議論,總是無益。必須躬自入局,挺膺負責,乃有成事之可冀。”柳傳誌無疑是這種觀念的信奉者,他多次說“不做改革的犧牲品,而做改革的促進者”。
眾所周知,在中國企業家中,柳傳誌的謙恭是公認的。
很多記者寫柳傳誌的時候,都有一種“和他是朋友”、“很近”的情緒的流露。因此,他們自覺不自覺地就站在了聯想的立場和角度。其實,真的是朋友、真的很近嗎?當然不是。但為什麼你會有這種感覺,這種明明不真實的感覺?這就是柳傳誌非常特殊的魅力。他讓事實上離他很遠的人都覺得很近。而更重要的是,在柳傳誌身上,這種風格並不造作,不是裝給誰看的。
實際上,柳傳誌的謙恭是一種有自知之明的體現。柳傳誌格外推崇曾國藩,就是因為曾國藩多次檢查自己如何不如左宗棠,如何不如他的幕僚,這就是一種自知之明,而不是自卑。柳傳誌繼承並發揚了這種為人處世的哲學。不僅做人如此,做企業也是一樣。他不僅知道自己哪些事情行哪些事情不行,而且對企業的長板、短板也了然於胸。所以他總是強調“學會妥協”,“有理想但不理想化”。
有兩個關於勢的關鍵詞,一個是時勢造英雄,另一個是勢比人強,這兩個詞合在一起得出的結論是: 對領導者來說,要想成就事情必須因勢利導。隻有懂得因勢利導,就會懂得如何利用各種有利或不利的現實,為自己的努力加分,或為自己蓄勢。
柳傳誌不相信運氣,厭惡投機,但他卻是一個懂得因勢利導的高人。柳傳誌最成功的一次因勢利導的舉動是1994年率先喊出“扛起民族產業的大旗”這一口號。也許有人說,口號人人都會喊,愛國主義的提法也是每個中國企業的心聲。讓我們回到1994年,回到那個外資大舉入侵,國產品牌步步緊逼,民族情緒極度高漲的那一年。那一年,正好是聯想蓄勢待發,楊元慶摔打兩三年後逐漸成熟的一年。這麼多的天時地利人和湊在一起,很顯然柳傳誌的舉動不是喊兩句口號那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