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以身作則 案例1·堅持到底
漢卡的初戰告捷,讓聯想與越來越多的客戶建立了合作關係,借這個機會,聯想可以賣更多的國外的微機,收益頗豐。但是沒有“進口許可證”是柳傳誌最為頭疼的一件事。在那個時代,計劃經濟的弊端已經顯露無遺。舊製度的束縛讓人施展不開手腳,於是很多人就此放棄了,但是柳傳誌卻是一個永不言棄的人。柳傳誌信奉“上帝關閉一扇門的同時,必會為你打開一扇窗”。因此,雖然苦於沒有“許可證”,他卻另辟蹊徑,尋找那些手上有許可證的人。結果,還真的讓他找到了。那便是中銀集團的電腦部,是IBM微機的用戶,而且有代理權。
不過,有了許可證並不表示萬事大吉。在一次展會上,一個叫王珂的退役遊泳運動員告訴柳傳誌,體委想要購買12台IBM微機,並且答應和柳傳誌簽約。當柳傳誌費盡心思打通體委財務處這一關時,更麻煩的事情又來了。原來,體委購買這批微機的錢在中國儀器進出口公司,而且其手上掌握著“進口許可證”。當柳傳誌和王珂一起來到中儀的時候,最讓人氣憤的事情發生了。柳傳誌和王珂兩人,一個想賣電腦,一個想買電腦,都是用自己的錢,卻低聲下氣地找第三方中儀。中儀的業務員更是以代理就是外商為借口,在眾目睽睽之下把柳傳誌轟出了門。
多年之後,柳傳誌回憶這件事時說:“我實在受不了,這對我來說是很屈辱的一件事情,當時我也40幾歲的人了,當著那麼多人……在科學院哪受過這個?”是的,那個時候的知識分子雖然不富有,但是至少還保留著一份尊嚴。被一個小小的業務員無理訓斥,簡直就是對人格尊嚴的一種踐踏。然而,一心想把電腦賣出去的柳傳誌卻顧不了這麼多。
韓信忍受胯下之辱,最終得以登壇拜將,至於他能夠從胯下穿過,是忍耐還是無奈,今天的我們隻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而柳傳誌麵對中儀業務員的當眾羞辱,沒有選擇當場惱羞成怒,甚至事後還笑臉相迎,陪對方閑聊、吃飯,甚至幫對方換外彙,不計個人得失,隻為了把公司的這樁買賣做成。
成大事者不拘泥於小節,不在乎一時之得失。孟子有雲:“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在中國,生意場上的事情有不少都是在酒桌上談成的,這也正是諸多老外很費解的地方。當然,中國幾千年來延續的傳統,又豈是外人所能一下子就參透的。這當中的辛酸、苦楚和屈辱,也是難以計數的,隻有當事人自己心裏才最清楚。
柳傳誌受盡屈辱,萬般艱難地搞定這樁生意之後,更加棘手的問題又來了。由於和香港中銀的合作沒有簽訂書麵協議,完全是君子的口頭協定,在分配利潤時,不知道對方是有意還是無意,少給了2萬美元。2萬美元,就算在現在,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更不用說在那個年代了。橫生的這一枝節讓柳傳誌火冒三丈,當下決定奔赴香港討債,最後卻由於無法過海關而滯留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