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討債又想省錢的柳傳誌,選擇了住在廣東省科學院的招待所裏,和一群陌生人共住一晚隻需8元錢的房間。此時他的妻子正在醫院裏動手術,自己不能陪護卻遠在異鄉為了公司追債。他連夜寫了一封感人肺腑的書信,在信中,柳傳誌以講故事的形式,把自己和一群中年男人一起為了公司奮不顧身的情形講述給對方,最終打動了對方,成功追回了公司的錢。試想,如果沒有對事業的無比忠誠和鍥而不舍,柳傳誌能成為後來那個被推崇為企業教父的柳傳誌嗎?
幾年前,美國著名心理學博士埃爾森對世界100名各個領域的傑出人士做了問卷調查,結果讓他十分驚訝: 其中61名傑出人士承認,他們所從事的職業,並不是他們內心最喜歡的,至少不是他們心目中理想的。這些傑出人士竟然在自己並非最喜歡的領域取得了輝煌的業績,除了聰穎和勤奮之外,究竟是靠什麼呢?博士走訪了多位英才,其中紐約證券公司的金領麗人蘇珊,如今她已經是美國證券界的風雲人物,在被調查時,仍心存遺憾地說:“老實說,至今為止我仍不喜歡從事這份工作。”當博士問到,為什麼不喜歡的工作還能做得那麼優秀時,她的回答十分明確:“因為我在那個位置上,那裏有我應盡的職責,我必須認真對待。”
不管喜歡不喜歡,這份事業就是自己必須麵對的,沒有理由去草草應付,而是應該盡心盡力,因為有責任感才可以創造奇跡。事業心,責任感,這些都是能夠震懾人心的詞。《易經》有雲:“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簡單地說,就是做了自己該做的事情,卻又幫助了他人,這個就是事業。
為了對自己的企業負責,對員工負責,柳傳誌置生病的妻子於不顧,並因此遭到家人的譴責,雖然感到極度愧疚卻又無怨無悔。柳傳誌的奮不顧身、忍辱負重、執著堅持,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有著強烈責任感和事業心的領導者。
有一篇文章叫《農夫與哲學家》,文章中農夫對哲學家的刻苦讀書與伏案工作感到不解,哲學家說是因為有事業心,可農夫不懂什麼是事業心。麵對農夫的提問,哲學家回答說:“同樣是耕田的動作,讓你反複模擬時你覺得很累,讓你真正在田裏勞作時,你不覺得累,其原因就是你在田裏勞作時,心裏有追求,心裏想著豐收,所以就算長年累月做相同的動作也不覺得辛苦,這就是事業心!”
1984年創辦的聯想是中國最早的一批有現代意識的企業,這種曆史定位決定了聯想的先行性,但由於沒有可以借鑒、可以對比的參照物,怎麼發展是見仁見智。這種前期的懷疑和爭論甚至會影響到後期執行的三心二意,柳傳誌用一個撥電話的例子告訴大家,隻要方向是對的,就要不停地撥,一旦決定,就要堅決貫徹,執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