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導言(2 / 3)

在政府信用的分類上,主要觀點有:(1)從行政職責與程序的角度,將政府信用分為管理信用、服務信用、領導人信用三個部分。(2)從行為表現是否具有一致性,把政府信用分為“名實一致”、“言行一致”、“前後一致”三類。(3)從管理過程將政府信用分為決策信用、行為信用、程序信用。(4)從職能分類將政府信用分為自身事務管理信用、外部事務管理及其服務信用。政府信用通過政府行為來表現,具體表現為:政府有所為有所不為,即到位而不越位;政策法規的科學合理性和穩定連續性;行政行為的公開、公平和公正;政府要按約行事並履行對社會的承諾;政府權力委托-代理者行為的規範性;為社會創造信用環境。

(二)政府信用的意義分析

鄒東升認為,政府信用有如下意義:誠信政府是建立完善的社會信用體係的必要前提;誠信政府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建立和完善的保證;誠信政府是政府取信於民,塑造良好政府形象的理性選擇;誠信政府是適應我國加入WTO的現實要求。馮昊青認為,政府信用有以下價值:政府信用是立國之本;政府信用是建設社會信用的基礎;政府官員的信用是影響社會信用風尚的關鍵因素。

(三)政府信用的評價體係與評價模型研究

標準普爾政府信用等級評價體係是國際上著名的對政府債務信用等級進行評價的體係。標準普爾對各個國家或地區政府的債務信用從定性和定量兩個方麵進行評價,評價體係包括政治風險、收入和經濟結構、經濟增長的前景、財政彈性、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債務負擔、境外負債及或有負債、貨幣穩定性、對外流動性、公共部門的外債負擔、私營部門的外債負擔等10大類共49項評價指標。

李長江認為,現實中對個人信用的測評,可以從他的素質和能力兩個方麵進行,政府的信用同樣也可以從政府的素質和能力兩個方麵來評測。他參考了“西肖爾金字塔模型”,構建了如下的政府信用評價模型:

模型1:Z=aX+bY。Z為政府信用,X為政府資質,Y為政府行為能力,X和Y稱為第一層次因子,a為政府資質的權重,b為政府行為能力的權重。

模型2:X=。X為政府資質,為政府資質的影響因子,稱為第二層次因子,為政府資質各影響因子的權重,m是大於零的整數。

模型3:Wi=。Pr是Wi的各種因子(稱第三層次因子)的分值,是相應的比重,u是大於零的整數。

模型4:Y=。Y為政府行為能力,為政府行為能力的影響因子,稱第二層因子。為政府行為能力的影響因子的權重,n是大於零的整數。

模型5:=。He是的各種因子(稱第三層次因子)的分值,是相應的比重,v是大於零的整數。

模型6:G=。G為整體信用,為各級政府信用,k為政府的數量,為各級政府在整體信用中的權重,Q是大於零的整數。

(四)政府信用缺失的原因分析

政府失信現象總是與政府權力和政府職能過大,超出其實際責任能力範圍有關。Knack&Keefer對29個國家的實證分析表明,對政府行政權力的限製和司法的獨立程度與國民之間的信任度成正比:對政府權力的限製每上升一個點(最高為7點),信任度上升1.5個百分點;司法獨立程度每上升一個點(最高為4點),信任度上升8個百分點。奧斯特羅姆的研究也表明,美國傳統的一元化和等級製官僚行政體製存在著一個難以遏製的傾向,那就是行政權力不斷擴張,以致行政長官的權力大大超過其實際行政能力。過多的權力不僅使行政官員濫用權力成為可能,更重要的是這實際上意味著他們被賦予了他們不可能實現的責任。其結果,必然是政府乃至憲法陷入信用危機。

劉智勇指出,政府信用缺失的主要原因有三點:其一,政府行政決策機製不完善;其二,政企不分,地方保護主義嚴重;其三,政府輕諾寡信。吳嬈指出,政府信用職能缺失主要表現為政府行為短期化和信用製度供給不足。馮瑛認為,我國政府信用缺失是因為:(1)信息不對稱條件下的道德風險;(2)社會缺乏市場經濟所要求的信用文化環境和剛性的製度約束;(3)政府職能的越位與缺位;(4)監督和製約的軟化;(5)政府決策的不科學、不民主。周文翠從本體論角度解析了政府信用流失的原因:一是黨政二元對政府責任的弱化、條塊並存對政府效率的降低、人事製度不合理對政績觀念的扭曲、信用製度不健全對政府信用能力的削弱等製度合理性、科學性的欠缺;二是政府組織的公共性及理念的缺陷;三是行政人的道德異化。

範柏乃通過實證調查,發現地方政府信用缺失的原因有以下方麵:地方政府績效評價體係不科學;地方政府職能轉變滯後;對地方政府的行政監督乏力;政府作為經濟人的自利性;行政責任追究製度不健全;委托-代理製度的缺陷;失信懲罰機製不健全;社會道德資源的短缺;市場體係發育不成熟;政府的強勢性;法律製度供給不足;官員和公務員行政執法能力有限。

(五)重建政府信用的路徑研究

國內學者認為,建設政府信用的途徑有:強化政府信用意識,提高對政府信用建設重要性的認識;轉變政府職能,堅決鏟除地方保護主義;德法並舉,建立行政道德與依法行政相結合的互動機製。有學者指出需通過一係列措施推進政府的內部治理,推進政府與公眾之間的良性互動:實施善政,牢固樹立政府信用觀;建立有限政府,使政府有所為,有所不為;建立透明政府;加強政策法規的科學合理性和穩定連續性;對政治代理人進行行政倫理

教育,使政治權力代理者的行為具有規範性;加快建立政府信用管理體係;加快政治文明建設與政治體製改革步伐,為政府信用建設提供製度與體製保障。呂稚知提出提高政府公信力可從以下方麵著手:樹立民本意識和誠信意識等行政觀念;加強製度建設;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建立政府公信評價機構。

高洪濤探討了提高地方政府信用的途徑:強化地方政府信用意識;製定地方政府信用管理的法律製度;發展地方政府信用評價的中介組織;建立地方政府信用監督體係;不斷提高公務員隊伍素質。範柏乃強調,提高地方政府信用,要建立科學的地方政府績效評價體係,加快轉變地方政府職能,完善對地方政府的行政監督機製,健全行政責任追究製度,實施政務公開和陽光行政,加強社會信用的法製化管理。王存河探討了政府信用的製度保障:有效的權力製約與監督機製、政府信息公開和透明政府、信賴利益保護與責任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