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關於政府信用問題的研究存在以下問題:第一,大多數學者,僅僅泛泛而談政府信用缺失的表現和原因,沒有深度挖掘政府為什麼會失信。第二,談政府信用缺失危害的比較多,但是沒有指出濫用政府信用的成本,如我國建國初的重城市輕農村的發展戰略,實質是對農村和城市的政府信用供給的不公平待遇。因為一個國家中,全體人民應該在資源、政策上享受平等待遇,這種契約關係的執行,更多取決於處於強勢地位的政府,差別對待,就是政府失信於農村,這種失信行為,釀就了當今的三農問題,這正是政府失信的成本。第三,對中國政治體製中的科層結構和委托-代理關係,缺乏到位的分析;對公共權力的行使者內在的經濟人和政治人之間的衝突,沒有深入探討。第四,少有學者探討政府信用與尋租、政府信用與區域發展不平衡、政府信用與地方政府債務、政府信用和公共產品供給之間的內在關係。
三、本書的研究方法和主要內容
(一)邏輯結構
政府信用是一個在不斷研究中的課題,本書運用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對政府信用尤其是我國政府信用進行具體分析。在導言部分,首先提出問題,分析了為什麼要研究政府信用,接下來,對近年來政府信用研究的文獻作了一個係統的總結性回顧,結果發現以前的研究雖有一定成果,也收到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在國家提出依法治國、建立“效能政府”的背景下,研究政府信用問題、探究政府失信的原因以及如何重塑政府信用,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導論部分還指出了本書的主要觀點和可能創新、研究方法及結構安排。
為了深入研究政府信用問題,本書在第一章對政府信用進行理論分析。第一節首先界定了信用、政府信用、政府信用風險、國家信用等重要概念,並指出政府信用具有集體性、公共性、強勢性的特點。第二節主要分析了政府自身的特征,認為政府是有著自身利益的經濟人,政府所能做的,就是最大限度地使自身利益與公眾利益相一致;還回顧了近年來其他國家在改革政府方麵所做的一些嚐試。第三節介紹了目前比較權威的政府信用的評價方法,在此基礎上,提煉出五個因子,建立政府信用評價的宏觀模型。
第二章研究了政府信用與尋租以及腐敗的關係。首先從原因、機理、後果等方麵分析了尋租這一經濟現象,其次,探析了腐敗的生成機理、根源和社會危害,在附錄中收錄了英國、美國、香港反腐敗的舉措以及國際社會在反腐敗方麵開展的有效合作。最後,著重闡述了尋租、腐敗等行為與政府信用的內在聯係,認為官員的尋租-腐敗是導致政府信用缺失的外在原因,個體理性和集體理性的衝突是政府信用缺失的內在根源。政府每一項政策的實施,都是政策製定者和執行者共同參與完成的,是集體行動和個人行動、集體理性和個體理性博弈的結果。
第三章研究的是政府信用與公共產品公平供給。第一節指出政府信用內在地具有公平的性質,論述了公共產品與公平的關係,描述了政府行為供給的四種模型:仙女模型、不確定世界模型、半仙女模型和女巫模型,並分析了政治市場的各種角色對政府信用產生的影響。第二節著重分析了公平供給農村公共產品對塑造政府信用的重大意義,闡述了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不足的曆史與現狀,並分析了供給不足的原因,提出了政府公平供給農村公共產品的措施。
第四章論述的是政府信用與製度缺陷。筆者認為,政府信用的不正當使用、政府信用的缺失,可以從製度的角度分析。其中涉及政府組織的科層製度、公共權力的委托-代理製度等,並指出政府信用是一種公共產品,是一種製度供給,進而從製度變遷的角度來分析政府信用塑造和維護的重要性。本章論述了政府信用缺失的表現、危害以及政府信用缺失的製度根源,並提出用製度供給創新來提高政府信用。最後指出,要用製度供給創新提高和維護政府信用,這就需要建立規範的政府信用約束和激勵機製,需要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係。
(二)可能創新
(1)全麵分析了我國政府中的委托-代理關係(公眾-地方人大-全國人大-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指出建立信用在降低政府組織內部信息收集、傳遞成本中的重要作用,多角度分析了我國政府信用缺失的原因。重新定義了政府信用:經濟學意義上的政府信用,特指國家行政機關作為社會經濟管理者、公共產品的提供者、獨立的經濟人,在其管理活動、供給行為和交易行為中,能夠履行契約,取得公眾信任的行為和品質。
(2)深入研究了我國政府信用存在問題的原因,即經濟人與政治人雙重身份的內在衝突、個體理性與集體理性的衝突、發展過程中的製度供給不足。
(3)用博弈論的方法,分析了政府官員作為政治代理人和經濟人雙重身份的內在衝突與聯係(個人政治偏好和經濟偏好),指出政府政策的執行偏移在於公共目標和私人目標的不一致性,分析了個人與組織、部門之間的信用博弈。
(三)研究重點和難點
(1)國內外學者在政府信用領域開展了一些研究,為深入研究政府信用問題提供了良好的基礎。總的來看,以往的研究定性研究較多、定量研究較少,理論探討較多、實證研究較少,尤其是政府信用評價和管理機製方麵的研究十分缺乏,難以滿足加快我國政府信用體係建設的實際需求。本書著重研究了政府信用與尋租、腐敗行為之間的關係,政府信用與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之間的關係,揭示了政府信用與政府具體行為之間的關係,這也是本書的研究重點和難點所在。
(2)本書的另一個難點就是分析政府信用與公共產品供給,前人尚未將政府信用與公共產品供給聯合起來加以分析,因此,難度較大。
(四)研究方法
本書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為指導,充分運用現代經濟學研究方法,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麵:
(1)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本書探討了我國政府機關的政治委托-代理鏈條,分析了政府機關和政府官員的經濟人角色,揭示了政府信用缺失的經濟和製度根源。
(2)規範研究與實證分析相結合。在進行規範研究的同時注意引入實證分析,盡量避免泛泛而談,爭取做到研究的過程和結論科學、可靠,並有一定的應用價值。
(3)內外結合。從中國國情出發,同時注意借鑒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主要經驗,從而得出對建設我國信用政府有益的啟示。
(4)不同學科理論的有機結合。在研究中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相關知識,如委托-代理理論、製度變遷理論、博弈論、信息經濟學以及法學理論、政治學理論等,豐富了本書的研究方法。
(五)框架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