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節 用製度供給創新提高政府信用(2 / 3)

物質激勵即通過物質刺激的手段,鼓勵職工工作。物質激勵既可以是正向激勵,如發放工資、資金、津貼、福利等,也可以是負向激勵,如罰款等。公務員的物質報酬在所有激勵中是最重要的方麵。物質激勵的關鍵是優化薪酬設計,薪酬設計要注重“對內具有公正性,對外具有競爭力”。職務工資與級別工資和非工資收入是公務員收入構成中的三大部分,公務員工資高低,不僅要體現行政職級高低,也應當反映同一行政職級人員之間工作責任、工作任務、工作成效的大小。非工資性收入主要包括福利收入和在職消費收入等,目前,有不少部門的非工資性收入相當於甚至超過工資性收入,因此,非工資性收入的分配更應與公務員崗位目標責任製直接掛鉤,否則無法達到物質激勵的目的。公務員物質激勵應該注意以下兩個方麵的問題:第一,物質激勵應與相應製度結合起來,製度是目標實現的保障,因此,物質激勵效應的實現也要靠相應製度的保障。政府應通過建立一套製度,創造一種氛圍,以減少不必要的內耗,使組織成員都能以最佳的效率為實現組織的目標多做貢獻。第二,物質激勵必須公正,但不搞“平均主義”。所有公務員一律平等,按統一標準獎罰,不偏不倚,否則將會產生負麵效應。此外,必須反對平均主義,平均分配獎勵等於無激勵。

精神激勵是力量的源泉和工作的動力。人除了最基本的物質方麵的需要,也有更高層次的情感、榮譽以及自我實現的追求。在保障其基本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後,更應著眼於保證公務員更高層次需求的實現。我國的公務員管理製度,在重視對公務員的物質激勵的同時,應當高度重視精神的激勵,努力為公務員平等公正地參與職位競爭、獲得晉升的機會和較高的職位營造環境,創造條件。通過精神激勵激發出廣大公務員踏實工作、創新工作的激情,並使他們對自身職位產生更加強烈的榮譽感和責任感。

民主激勵是指公務員享有參與決策的機會。公務員作為公民,有憲法賦予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有言論自由和擇業自由;作為一名公共服務的提供者和公共事務的管理者,他需要參與民主管理和民主決策,充分享有建議權和批評權,需要有責、權、利的統一。因此,公務員管理部門在管理實踐中必須樹立民主管理意識,引導公務員參與民主管理,發揮好本職作用,盡公務員職責;接受民主監督,行使好行政職權,做人民的公仆。

最後,輿論激勵也必不可少。所謂輿論激勵就是通過通報、會議以及廣播、電視等各種傳播手段和媒體,表揚先進事跡,批評不良行為,從而達到弘揚正氣、抵製歪風的目的,造就奮發向上、你追我趕的良好氛圍。輿論激勵還涵蓋了輿論監督的內容,輿論監督雖沒有強製力,卻在社會生活中極具影響力,通過輿論對不良行為的鞭笞,促使廣大公務員提高警惕,增強防範意識;督促廣大公務員依法行政,為社會和民眾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

三、政府信用的實施機製

建立政府信用實施機製,是指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係,就是指一個國家建立起以完善的法律法規為前提,以信用信息開放為基礎,以獨立、公正且市場化運作的信用服務企業為主體,以健全的國家對信用市場的監管和有效的懲戒機製為保障,形成了市場經濟條件下對失信者的約束機製和社會環境。國務院研究室“建立社會信用體係基本框架研究”課題組指出,健全社會信用體係,需要從八個方麵著力:(1)建立完善信用法律法規體係;(2)建立信用數據技術支撐體係;(3)培育現代信用服務體係;(4)培育信用產品市場體係;(5)建立健全企業信用管理體係;(6)建立政府信用市場管理體係;(7)建立社會誠信教育體係;(8)建立失信懲戒機製。就政府信用的建立來說,首先,應該加強關涉政府行為的法律法規的建設;其次,盡快建立健全全國統一的個人信用數據庫;最後,嚴格公務人員的失信懲戒機製。

完善的法律體係為政府行為提供了一個規範的框架,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相繼頒布實施的與信用風險治理相關的單行法包括:《擔保法》《合同法》、《公司法》、《票據法》、《商業銀行法》。這些法律的出台,無疑為信用風險的管理和規避提供了製度保障。政府主導信用建設,應該將穩定預期作為自己的首要任務。政府必須減少不必要的幹預,從法律法規體係建設、司法執法、政策層麵、宏觀經濟層麵等方麵給企業、個人、社會以穩定的預期。刻下,必須出台《政府信用法》,規範政府行為:首先,確定政府信用供給主體的地位並明確政府的職責;其次,明確政府失信行為的界定標準,清晰界定政府失信行為的責任承擔者;最後,建立政府信用考核體係,明確規定政府信用評價的標準、主體、程序,將各級政府信用的考核與各級領導的考核結合起來,並作為官員任用和升遷的重要考量因子。除此以外,政府行為的各個環節要做到規範化、有法可依,因此需要出台和完善《政府信息公開法》、《政府績效評估法》、《政府問責法》、《行政程序法》、《行政補償法》,全方位、多角度監控政府信用。

參考文獻

中文論著

[1]馬克思:《資本論》,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2][德]柯武剛、史漫飛:《製度經濟學》,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

[3][美]V·奧斯特羅姆、D·菲尼、H·皮希特:《製度分析與發展的反思》,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

[4][美]埃瑞克·G.菲呂博頓、魯道夫·瑞切特:《新製度經濟學》,孫經緯譯,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5][美]戴維·奧斯本、特德·蓋布勒:《改革政府》,上海譯文出版社1996年版。

[6][英]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商務印書館1974年版。

[7][英]阿爾弗雷德·馬歇爾:《經濟學原理》,陳良璧譯,商務印書館1965年版。

[8][英]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就業利息貨幣通論》,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

[9][法]盧梭:《社會契約論》,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

[10][美]道格拉斯·諾思:《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

[11][日]今井賢一、伊丹敬之、小池和男:《內部組織的經濟學》,金洪雲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版。

[12][美]約瑟夫·斯蒂格利茨:《經濟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13][英]安東尼·B.阿特金森、[美]約瑟夫·E.斯蒂格利茨:《公共經濟學》,上海三聯書店1992年版。

[14][美]詹姆斯·布坎南、理查德·馬斯格雷夫:《公共財政與公共選擇:兩種截然不同的國家觀》,類承曜譯,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0年版。

[15][美]科斯、阿爾欽、諾斯:《財產權利和製度變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6][美]戈登·塔洛克:《尋租:對尋租活動的經濟學分析》,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17]張維迎:《博弈論和信息經濟學》,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8][美]詹姆斯·布坎南:《自由、市場與國家》,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8年版。

[19]周紹朋、王健:《中國政府經濟學導論》,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

[20]毛壽龍:《中國政府功能的經濟分析》,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6年版。

[21]毛壽龍等:《西方政府的治道變革》,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22]毛壽龍:《有限政府的經濟分析》,上海三聯書店2000年版。

[23]喻敬明、林均躍、孫傑:《國家信用管理體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

[24][美]丹尼斯·C.繆勒:《公共選擇理論》,楊春學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

[25]張海星等:《國家信用》,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26][美]曼瑟爾·奧爾森:《集體行動的邏輯》,陳鬱等譯,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7]謝識予:《經濟博弈論》,複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28][日]青木昌彥等:《經濟體製的比較製度分析》,魏加寧等譯,中國發展出版社1997年版。

[29][美]馬爾科姆、盧瑟福:《經濟學中的製度》,陳建波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

[30][美]科斯、哈特、斯蒂格利茨:《契約經濟學》,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

[31][美]加裏·貝克爾:《人類行為的經濟學分析》,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2]樊綱:《市場機製與經濟效率》,上海三聯書店1992年版。

[33]盧現祥:《西方新製度經濟學》,中國發展出版社1996年版。

[34]吳晶妹:《現代信用學》,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

[35][冰島]埃裏克森:《新製度經濟學》,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

[36][美]肯尼斯·J.阿羅:《信息經濟學》,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年版。

[37]謝康:《信息經濟學原理》,中南工業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38]張遠:《信息與信息經濟學的基本問題》,清華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39]艾洪德、範南:《市場經濟中的個人信用問題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

[40]周偉林:《中國地方政府經濟行為分析》,複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英文文獻

[1]PaulA.David,PathDependence,ItsCriticsandtheQuestfor‘Historical economics’,http://www.-econ.stanford.edufacultwork.

[2]DouglasJ.Puffert,NetworkForm,andTechnologicalChange,beingtheproceedingsof a conference held at Stanford University, June 2-3, 2000.

[3]GordonTullock,TheOriginRent-SeekingConcept,InternationalJournalof Business and Economics, 2003, Vol. 2, No. 1.

[4]MarilynR.Flowers,RentSeekingandRentDissipation:A Critical View, Cato journal.

[5]E.C.Pasour,Jr.,RentSeeking:SomeConceptualProblemsandImplications,The Review of Austrian Economics, August 7-11, 1983.

[6]Rent-seeking,ForthcominginMarkBevir,ed.,EncyclopediaofGovernance. Newbury Park, CA:Sage Publ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