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 民主訴求增強與權利整合(1 / 3)

當前,我國正處在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社會矛盾的凸顯時期和利益結構調整的白熱化時期,群眾的民主意識和民主訴求大大增強,這就給執政的中國共產黨權利整合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和考驗。

一、社會轉型期民主訴求增強的現狀分析

當前,我國已進入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體製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這在客觀上激發了人們對自身利益的關注,廣大民眾比以往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關注自身利益的實現、維護和發展。實際上,社會利益的分化和收入差距的拉大是社會利益格局重新調整的過程,在轉型期的社會結構中扮演著對社會政治資源進行再整合、尋找再認同的推動者角色。客觀上講,正是由於經濟利益的分化導致了人們不斷追求如何能夠通過正當合法的方式來維護自身的政治利益的實現,為其經濟利益的實現打下政治基礎。在經濟利益上處於不同地位的社會階層,出於自身的現實利益和未來的利益預期,都希望得到更多的參與政治生活的權利,以擁有較多的機會表達自己的利益、願望和要求。

例如,工人階級要求保證領導階級的政治地位,有的工人側重要求民主管理,有的工人側重要求保護勞動者合法權利等。再如,廣大農民一方麵要求在政治上得到保障,保證其工農聯盟的政治地位,另一方麵要求消滅經濟上和文化上存在的城鄉差別。又如,我國社會新湧現的擁有相當經濟資源的私營企業主群體,他們在獲得經濟成功後,便會努力尋求相應的政治地位。他們的政治要求是保證憲法和法律對其確定的地位不變,並通過自身的經濟資源來獲取相應的政治地位和政治榮譽,包括參選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組建各種各樣的行業團體和行業組織等方式,以合法的途徑和有效的渠道來實現自身的政治參與、滿足自身的民主訴求,並融入到各級政府的一些重大決策中去,表達自身的政治意願。又如,發達地區群眾要求黨和政府保護其既得利益,並保證使其仍以較快速度發展,而不發達地區則要求黨和政府製定傾斜政策以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我國的幾個較大的少數民族地區,一般處於比較落後、比較偏遠的地區,他們除了要求國家製定優惠政策、傾斜政策幫助和支持其發展外,還力爭其他更傾斜、更優惠的民族政策等。

總之,在社會轉型期,從一元社會到多元社會的轉變,改變了各類人群的社會角色,人們的民主訴求和政治參與意識顯著增強,以實現和維護自身的利益,與此同時,還進一步尋求自身利益訴求的更多合法實現渠道和有效實現形式。而作為執政黨,其利益表達功能有待於強化、利益表達渠道有待於拓寬、對人們的民主訴求有待於進一步滿足。

二、社會轉型期民主訴求增強的原因探析

當前,我國處於社會轉型期,人們的政治參與意識和民主訴求大大增強,給執政黨的權利整合提出更高要求。那麼,是什麼導致這一狀況凸顯的呢?筆者認為,一是經濟領域的轉型和利益主體多元化,二是社會管理體製開放化和民主政治的發展,三是自主型政治文化的形成和人們文化素質的普遍

提高。

(一)經濟領域的轉型和利益主體多元化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我國是一個大一統的一元化社會,人們的各種利益需求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壓抑和束縛,社會利益主體單一,社會階級階層結構簡單,可概括為“兩個階級、一個階層”,也就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知識分子階層。

當代中國社會最深刻最重要的轉型就是經濟領域由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變遷和轉化。隨著我國改革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出現了多種經濟成分、多種市場主體、多種分配形式並存的經濟格局,這必然導致原來單一的、整體性的利益結構產生分化,利益均等化的態勢被逐步打破,利益關係從統一走向分解,利益單元個體化、利益源泉多元化、利益結構複雜化、利益主體多樣化成為當代中國社會的重要特征與普遍現象。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的外部環境日益寬鬆,使原來壓抑、控製人們追求利益的力量大大鬆弛,人們頭腦中的利益意識覺醒了,開始擺脫對國家和集體的絕對依賴,進而合理合法地、理直氣壯地追求其自身利益。這樣一來,原有的利益主體不斷分化,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知識分子階層不斷地從同質向異質轉化,形成了掌握社會財富數量各異、利益訴求程度各異、層次不同的利益群體。此外,新的利益主體的產生,一些社會成員從原來的階級階層中分離、分化出來,產生了不同於原階級階層的新興階層和利益群體。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我國的社會階層構成發生了新的變化”,“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於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自由職業者等社會階層”不斷湧現,並且這種變化還會繼續下去。發展空間的擴大、利益主體的多元、就業渠道的拓展、生存手段的增多,使傳統社會和傳統體製下對人們充滿吸引力,以至於不惜犧牲人格獨立和人身自由而心甘情願加入趨附的權力本位或官本位,在很大程度上有所鬆動和弱化。總之,經濟領域的轉型和利益主體的多元化是人們民主訴求增強、獨立人格形成與發展的堅實物質基礎。